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2-23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流程和方法 | 第15-23页 |
1.行动研究法 | 第15页 |
2.社团孵化流程、技术和方法 | 第15-23页 |
二、项目策划 | 第23-30页 |
(一) 项目背景 | 第23-24页 |
1.社区介绍 | 第23页 |
2.项目运行条件 | 第23-24页 |
(二) 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1.事务繁忙,思想保守传统 | 第24页 |
2.关心物质利益,难以把握需求 | 第24-25页 |
3.缺乏社工人才,社团发育滞后 | 第25页 |
4.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党员模范作用缺失 | 第25页 |
(三) 需求分析 | 第25-26页 |
1.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提升精神风貌 | 第25-26页 |
2.培育志愿者组织,打造本土社工团队 | 第26页 |
3.孵化更多本土新生社团 | 第26页 |
(四) 目标及策略 | 第26-27页 |
1.项目目标 | 第26页 |
2.项目实施策略 | 第26-27页 |
(五) 项目实施计划 | 第27-28页 |
1.目标群体创熟 | 第27页 |
2.认识社区 | 第27页 |
3.制定互助公约 | 第27页 |
4.团队活动创意 | 第27-28页 |
5.发现领袖,成立社团 | 第28页 |
6.建立社团激励制度和资源链接平台 | 第28页 |
7.引向公益 | 第28页 |
(六) 风险评估 | 第28-29页 |
1.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 第28页 |
2.项目活动的安全性 | 第28页 |
3.利益相关方接受度 | 第28-29页 |
(七) 风险规避 | 第29页 |
1.因地制宜,采取合适方法 | 第29页 |
2.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应对突发情况 | 第29页 |
3.有专业社工人才储备 | 第29页 |
4.上级大力支持和帮助 | 第29页 |
(八) 项目预算 | 第29-30页 |
三、项目实施 | 第30-45页 |
(一) 锁定目标群体 | 第30-31页 |
1.锁定目标群体 | 第30页 |
2.有意愿的参与者招募 | 第30页 |
3.破冰小游戏创熟 | 第30-31页 |
(二) 认识所在的社区 | 第31-32页 |
1.报数分组 | 第31页 |
2.画出社区 | 第31页 |
3.推选小组骨干 | 第31页 |
4.小组轮流分享 | 第31-32页 |
(三) 制定志愿者服务公约 | 第32-34页 |
1.参与式需求调查 | 第32-33页 |
2.寻找解决之道 | 第33页 |
3.制定志愿服务公约 | 第33-34页 |
(四) 团队活动创意 | 第34-36页 |
1.每人创意一项活动 | 第34页 |
2.同步传递,相互补充 | 第34-35页 |
3.评选最佳方案(5.3.1打分法) | 第35页 |
4.完善活动方案 | 第35页 |
5.分享方案内容 | 第35页 |
6.全员签名,组建活动团队 | 第35-36页 |
(五) 挖掘领袖,成立社团 | 第36-41页 |
1.挖掘草根领袖人物 | 第36-38页 |
2.培养领袖 | 第38-39页 |
3.组建社团和建立规章制度 | 第39-41页 |
(六) 社团可持续性发展 | 第41页 |
1.建立积分激励机制 | 第41页 |
2.建立积分兑换管理机制 | 第41页 |
(七) 社团活动引向公益 | 第41-45页 |
1.社团公益活动的筹备 | 第41-42页 |
2.创意社团公益活动 | 第42页 |
3.引向公益 | 第42-44页 |
4.社团领袖及社工专业化培训 | 第44-45页 |
三、项目考核 | 第45-49页 |
(一) 项目评估 | 第45-46页 |
1.制定评估指标 | 第45页 |
2.项目评估打分 | 第45页 |
3.公示评估结果 | 第45-46页 |
(二) “东湖社工”社团组织的成效分析 | 第46-49页 |
1.收益 | 第46-47页 |
2.满意度 | 第47页 |
3.可持续性 | 第47-49页 |
四、专业行动反思 | 第49-52页 |
(一) 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过程中困境 | 第49页 |
1.看重经济利益,缺乏志愿服务意识 | 第49页 |
2.资源链接单一,但需求多元 | 第49页 |
3.缺乏对社团的专业化管理 | 第49页 |
(二) 解决困境的对策 | 第49-52页 |
1.要为社区经济发展,带动居民致富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 | 第49-50页 |
2.发挥居民作为社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 | 第50页 |
3.建立居民认同的、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 第50-51页 |
4.搭建资源链接平台及合理开发利用社区内外资源 | 第51页 |
5.加强社区基层领导和骨干力量的培养 | 第51-52页 |
五、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