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土文化提升山村旅游产品的研究--以临安白沙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 第11页 |
1.1.2 乡村旅游产品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3 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产品中的应用价值 | 第12-13页 |
1.1.4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7页 |
1.3.1 文献查阅研究法 | 第14页 |
1.3.2 实地调研法 | 第14页 |
1.3.3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1.3.4 归纳总结与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1.3.5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4-15页 |
1.3.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产品研究概述 | 第17-3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旅游产品概述 | 第17-18页 |
2.1.2 乡村旅游产品特点 | 第18页 |
2.1.3 乡土文化 | 第18-20页 |
2.1.4 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 第20页 |
2.2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1 国内乡村旅游产品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2.2 国外乡村旅游产品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 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2-27页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23页 |
2.3.2 旅游原真性理论 | 第23-24页 |
2.3.3 旅游体验论 | 第24-25页 |
2.3.4 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 | 第25-26页 |
2.3.5 符号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6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2.4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现状问题 | 第27-31页 |
2.4.1 盲目城市化,丧失乡村特色 | 第27页 |
2.4.2 文化资源无序开发,内容雷同 | 第27-28页 |
2.4.3 急功近利,日益庸俗化 | 第28页 |
2.4.4 体验性不足 | 第28页 |
2.4.5 忽视乡土文化保护 | 第28-31页 |
2.4.5.1 忽视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第28-29页 |
2.4.5.2 乡村本土文化认同感危机问题 | 第29-31页 |
第3章 白沙村乡土文化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 第31-46页 |
3.1 白沙村旅游发展概述 | 第31-34页 |
3.1.1 白沙村总体概况 | 第31-32页 |
3.1.2 白沙村旅游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3.2 乡土文化资源分析 | 第34-40页 |
3.2.1 乡土文化资源的特性 | 第34-35页 |
3.2.2 人文活动 | 第35-37页 |
3.2.2.1 节庆活动 | 第35-37页 |
3.2.2.2 农事劳动及文体活动 | 第37页 |
3.2.3 历史文化资源 | 第37页 |
3.2.4 特色作物资源 | 第37-38页 |
3.2.5 饮食文化资源 | 第38页 |
3.2.6 自然景观文化资源 | 第38-39页 |
3.2.7 地质文化资源 | 第39页 |
3.2.8 白沙村旅游资源评价 | 第39-40页 |
3.3 白沙村乡村旅游产品现状及问题 | 第40-41页 |
3.3.1 泛地域化,形式单一 | 第40-41页 |
3.3.2 过于陈旧,品质不高 | 第41页 |
3.3.3 缺乏时代性和创意性 | 第41页 |
3.3.4 旅游纪念品市场空缺 | 第41页 |
3.3.5 缺乏统一性 | 第41页 |
3.4 白沙村客源市场分析 | 第41-46页 |
3.4.1 游客构成分析 | 第42-43页 |
3.4.1.1 年龄构成 | 第42页 |
3.4.1.2 文化水平构成 | 第42页 |
3.4.1.3 职业构成 | 第42-43页 |
3.4.2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 第43页 |
3.4.2.1 信息渠道 | 第43页 |
3.4.2.2 出游动机 | 第43页 |
3.4.2.3 出游方式 | 第43页 |
3.4.2.4 出游时间 | 第43页 |
3.4.2.5 停留时间 | 第43页 |
3.4.3 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分析 | 第43-44页 |
3.4.3.1 游客对乡土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 第43-44页 |
3.4.3.2 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 | 第44页 |
3.4.4 游客市场现状调查总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白沙村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研究 | 第46-57页 |
4.1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46-47页 |
4.1.1 指导思想 | 第46页 |
4.1.2 规划原则 | 第46-47页 |
4.2 规划方案 | 第47-55页 |
4.2.1 功能定位 | 第47-48页 |
4.2.1.1 休闲度假 | 第47页 |
4.2.1.2 观光游览 | 第47页 |
4.2.1.3 娱乐体验 | 第47-48页 |
4.2.2 专项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方案 | 第48-55页 |
4.2.2.1 农事劳动类 | 第48-50页 |
4.2.2.2 节庆活动类 | 第50-51页 |
4.2.2.3 饮食文化类 | 第51-52页 |
4.2.2.4 乡土建筑类 | 第52-54页 |
4.2.2.5 宗教文化类 | 第54页 |
4.2.2.6 地质文化类 | 第54-55页 |
4.2.2.7 自然景观类 | 第55页 |
4.3 乡土文化导入乡村旅游产品的注意点 | 第55-57页 |
4.3.1 培育乡土文化特征 | 第55页 |
4.3.2 体现乡土文化原真性 | 第55-56页 |
4.3.3 融入知识性 | 第56页 |
4.3.4 符合时代潮流 | 第56页 |
4.3.5 开发多主题旅游产品 | 第56-57页 |
第5章 白沙村旅游产品乡土文化的表现 | 第57-75页 |
5.1 乡土文化物质表现方式与策略 | 第57页 |
5.2 建筑风貌乡土化 | 第57-60页 |
5.2.1 旧建筑保护与更新 | 第57-60页 |
5.2.1.1 现状问题 | 第57-58页 |
5.2.1.2 改造方式 | 第58-60页 |
5.2.2 新建筑设计 | 第60页 |
5.2.2.1 现状问题 | 第60页 |
5.2.2.2 设计方式 | 第60页 |
5.3 营造活动场所乡土文化氛围 | 第60-66页 |
5.3.1 街道巷弄 | 第60-63页 |
5.3.1.1 现状问题 | 第61页 |
5.3.1.2 设计方法 | 第61-63页 |
5.3.2 乡村庭院 | 第63-65页 |
5.3.2.1 现状问题 | 第63页 |
5.3.2.2 设计方法 | 第63-65页 |
5.3.3 公共空间 | 第65-66页 |
5.3.3.1 现状问题 | 第65页 |
5.3.3.2 设计方法 | 第65-66页 |
5.4 乡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应用 | 第66-71页 |
5.4.1 乡土文化符号表现方式 | 第67-70页 |
5.4.1.1 主题的确定 | 第67页 |
5.4.1.2 符号的提炼 | 第67-68页 |
5.4.1.3 形态的模仿 | 第68-70页 |
5.4.2 设计实践 | 第70-71页 |
5.4.2.1 食宿设施 | 第70页 |
5.4.2.2 指示牌 | 第70-71页 |
5.4.2.3 旅游商品 | 第71页 |
5.5 旅游服务设施乡土化 | 第71-74页 |
5.5.1 文乡土化导入策略 | 第72-73页 |
5.5.1.1 统一规划 | 第72页 |
5.5.1.2 本土材料的使用 | 第72-73页 |
5.5.2 设计实践 | 第73-74页 |
5.5.2.1 环卫设施 | 第73页 |
5.5.2.2 候车停 | 第73-74页 |
5.6 创新型旅游产品的植入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6.1 主要研究分析成果总结 | 第75页 |
6.2 对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