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9-12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特色 | 第12-13页 |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 第12页 |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2页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空间协调的相关研究 | 第13-23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的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 第14-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缩小地区差距的研究 | 第16-17页 |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 第17页 |
·强化区域规划研究 | 第17-18页 |
·区域管治研究 | 第18页 |
·福建省空间协调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中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19-20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空间(区域)管治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区域空间协调一般理论框架 | 第23-29页 |
·空间与空间协调 | 第23-26页 |
·空间 | 第23-24页 |
·空间协调 | 第24-26页 |
·空间协调的目标分析 | 第26-29页 |
·合理的空间结构 | 第27页 |
·各区域主体功能相协调 | 第27页 |
·各区域间重大项目相协调 | 第27-28页 |
·人均GDP 的大体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空间均衡的重要体现 | 第28页 |
·区域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 | 第28-29页 |
第4章 福建省空间协调的实证分析 | 第29-40页 |
·指标选取的思路和方法 | 第29-31页 |
·福建省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 第31-35页 |
·福建省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合成方法和权数确定 | 第31-34页 |
·福建省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 | 第34-35页 |
·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和实验结果 | 第35-39页 |
·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 | 第35-37页 |
·基于SOM 网络的地区分类 | 第37-39页 |
·福建省区域空间协调分区 | 第39-40页 |
·较高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水平区 | 第39页 |
·中等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水平区 | 第39页 |
·较低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水平区 | 第39-40页 |
第5章 福建省空间协调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福建省空间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0-42页 |
·行政区间的协调问题 | 第40-41页 |
·土地资源的紧约束问题 | 第41页 |
·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问题 | 第41页 |
·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与共享问题 | 第41-42页 |
·福建省实现空间协调手段分析 | 第42-45页 |
·福建省现有空间协调措施 | 第42-43页 |
·现有空间协调实践的重新审视 | 第43-45页 |
第6章 实现福建省区域空间协调的对策建议 | 第45-54页 |
·从战略高度拓展空间尺度 | 第45-46页 |
·构建区域空间发展新格局 | 第46-49页 |
·加强厦门和福州核心城市的建设 | 第46-47页 |
·构筑福建沿海发展轴 | 第47-48页 |
·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 | 第48-49页 |
·明确产业空间协调的政策取向 | 第49-52页 |
·福建省对外产业协调 | 第49-50页 |
·福建省内部产业协调 | 第50-52页 |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空间协调政策落实 | 第52-5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