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基因表达聚类分析现状 | 第10页 |
| ·基因本体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 2 聚类分析 | 第12-26页 |
| ·聚类算法的分类 | 第13-15页 |
| ·按类间重叠度分类 | 第13-14页 |
| ·按算法思路分类 | 第14-15页 |
| ·相似性度量 | 第15-16页 |
| ·基因表达聚类工作流程 | 第16-17页 |
| ·基于无监督聚类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17-22页 |
| ·层次聚类算法 | 第17-18页 |
| ·K-均值算法 | 第18-19页 |
|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 第19-21页 |
| ·模糊C-均值算法 | 第21-22页 |
| ·不同无监督聚类结果分析 | 第22-26页 |
| ·层次聚类结果 | 第22-23页 |
| ·K 均值结果 | 第23-24页 |
| ·自组织映射结果 | 第24页 |
| ·模糊C 均值聚类结果 | 第24-26页 |
| 3 基于本体的模糊C 均值算法及其有效性评价 | 第26-33页 |
| ·基因本体 | 第26-30页 |
| ·数据库概况 | 第26-27页 |
| ·GOSlim | 第27页 |
| ·证据编码 | 第27-30页 |
| ·聚类有效性评价 | 第30-32页 |
| ·Xie-Beni 有效性 | 第30-31页 |
| ·Amine M.Bensaid 有效性 | 第31页 |
| ·S.H.Kwon 有效性 | 第31-32页 |
| ·基于本体的模糊C 均值 | 第32-33页 |
| 4 模糊C 均值和基于本体的模糊C 均值结果分析 | 第33-44页 |
| ·基于本体的模糊C 均值结果 | 第33-40页 |
| ·基于Xie-Beni 的有效性评价 | 第34-36页 |
| ·基于Amine M.Bensaid 的有效性评价 | 第36-38页 |
| ·基于S.H.Kwon 的有效性评价 | 第38-39页 |
| ·不同有效性评价比较 | 第39-40页 |
| ·基于本体的与传统模糊C 均值结果比较 | 第40-43页 |
| ·聚类有效性及质量比较 | 第40页 |
| ·本体对模糊C 均值的影响 | 第40-43页 |
| ·不同聚类结果比较 | 第43-44页 |
| 5 总结 | 第44-45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