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烧绿石(A2B2O7)复合氧化物催化消除碳烟和NOx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柴油车尾气中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第13-15页
        1.2.1 颗粒物(PM)的形成及危害第14页
        1.2.2 氮氧化物(NO_x)的形成及危害第14-15页
    1.3 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第15-17页
        1.3.1 柴油机机内净化第15-16页
        1.3.2 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第16-17页
    1.4 碳烟颗粒燃烧催化剂第17-18页
        1.4.1 贵金属催化剂第17-18页
        1.4.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催化剂第18页
        1.4.3 过渡金属催化剂第18页
    1.5 烧绿石型催化剂第18-21页
        1.5.1 烧绿石型催化剂的结构第19-20页
        1.5.2 烧绿石型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第20页
        1.5.3 碳烟催化燃烧机理第20-21页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内容第23-29页
    2.1 前言第23页
    2.2 主要实验试剂、气体及仪器第23-25页
    2.3 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的表征方法第25-26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5页
        2.3.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25页
        2.3.3 红外光谱(FT-IR)第25页
        2.3.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表征第25-26页
        2.3.5 粒度分布第26页
        2.3.6 扫描电镜(SEM)第26页
        2.3.7 荧光光谱第26页
    2.4 催化剂催化碳烟燃烧的活性测试第26-27页
    2.5 催化剂中活性氧和转换频率的计算第27-29页
第三章 Mn掺杂型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29-41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实验部分第29-30页
        3.2.1 实验用品及仪器装置第29-30页
        3.2.2 催化剂的合成第30页
        3.2.3 催化剂的表征第30页
        3.2.4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30页
    3.3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30-37页
        3.3.1 XRD分析第30-33页
        3.3.2 N_2吸脱附分析第33-34页
        3.3.3 红外光谱分析第34-35页
        3.3.4 H_2-TPR分析第35-36页
        3.3.5 PL分析第36-37页
    3.4 Mn掺杂型烧绿石的活性结果与讨论第37-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煅烧时间对La_2Sn_2O_7烧绿石催化去除碳烟和NO_x性能的影响第41-49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实验部分第41-42页
        4.2.1 实验用品及仪器装置第41页
        4.2.2 催化剂的合成第41-42页
        4.2.3 催化剂的表征第42页
        4.2.4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42页
    4.3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42-46页
        4.3.1 XRD分析第42-43页
        4.3.2 N_2吸脱附分析第43-44页
        4.3.3 FT-IR分析第44-45页
        4.3.4 PL分析第45-46页
        4.3.5 H_2-TPR分析第46页
    4.4 催化碳烟燃烧活性结果与讨论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CTAB辅助法合成La_2Sn_(1.8)TM_(0.2O7)烧绿石催化去除碳烟和NO_x性能第49-61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实验部分第49-50页
        5.2.1 实验用品及仪器装置第49页
        5.2.2 催化剂的合成第49-50页
        5.2.3 催化剂的表征第50页
        5.2.4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50页
    5.3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50-55页
        5.3.1 XRD分析第50-51页
        5.3.2 N_2吸脱附分析第51-52页
        5.3.3 SEM分析第52-53页
        5.3.4 FT-IR分析第53页
        5.3.5 H_2-TPR分析第53-54页
        5.3.6 PL光谱分析第54-55页
    5.4 催化剂活性结果与讨论第55-57页
    5.5 等温反应及厌氧滴定结果分析第57-60页
    5.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71页
附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灾经历、职业身份与投资者风险偏好
下一篇:SHARPIN参与皮肤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功能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