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个人成长过程中城市传统风貌的变迁的感知 | 第11页 |
1.2 城市风貌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3 对现状问题的思考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向 | 第12页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5.1 目的 | 第13页 |
1.5.2 意义 | 第13-14页 |
2 类型学理论发展脉络分析及本文研究框架 | 第14-29页 |
2.1 18 世纪至19世纪的类型学理论 | 第14-17页 |
2.1.1 洛杰尔与原型 | 第14-15页 |
2.1.2 里巴·德·沙莫斯特与原型 | 第15页 |
2.1.3 J·F·布朗戴尔及其学生的类型学研究 | 第15-16页 |
2.1.4 德·昆西的类型学研究 | 第16页 |
2.1.5 迪朗与类型图示的建立 | 第16-17页 |
2.1.6 小结 | 第17页 |
2.2 20 世纪的建筑类型学研究 | 第17-21页 |
2.2.1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概述 | 第18-19页 |
2.2.2 艾莫尼诺 | 第19-20页 |
2.2.3 克里尔兄弟 | 第20页 |
2.2.4 小结 | 第20-21页 |
2.3 类型学的文化转向研究 | 第21-27页 |
2.3.1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 | 第21-22页 |
2.3.2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文化特性研究 | 第22-24页 |
2.3.3 阿兰·博里的形态与变形 | 第24-25页 |
2.3.4 科林·圣约翰·威尔逊的建筑文化理念 | 第25页 |
2.3.5 朱文一的空间符号与类型研究 | 第25-27页 |
2.3.6 小结 | 第27页 |
2.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7-29页 |
2.4.1 研究范围及对象 | 第27-28页 |
2.4.2 框架结构 | 第28-29页 |
3 类型学与兰州市历史及现状的关系探讨 | 第29-34页 |
3.1 关于建筑类型学与建筑景观的几点说明 | 第29-30页 |
3.2 兰州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节点的形成 | 第30-31页 |
3.3 兰州城市格局现状特点 | 第31-32页 |
3.4 类型学与兰州市城市景观节点的关系 | 第32-34页 |
4 兰州市重要节点建筑类型演进分析 | 第34-60页 |
4.1 城市大门——汽车站、火车站类型研究 | 第34-36页 |
4.1.1 火车东站类型分析 | 第34-35页 |
4.1.2 从城市的院到城市广场,门户空间演进分析 | 第35-36页 |
4.2 城市书房到城市花园,兰州大学、至公堂类型学研究 | 第36-39页 |
4.2.1 兰州大学形态分析 | 第36-37页 |
4.2.2 兰州大学建筑类型分析 | 第37-38页 |
4.2.3 从至公堂到兰大,校园建筑的演进分析 | 第38-39页 |
4.3 城市的街道的回归——商业建筑类型演进分析 | 第39-43页 |
4.3.1 亚欧商厦、国芳百货形态及类型分析 | 第40页 |
4.3.2 万达广场形态分析 | 第40-41页 |
4.3.3 万达广场类型分析 | 第41-42页 |
4.3.4 万达广场文化分析 | 第42页 |
4.3.5 小结 | 第42-43页 |
4.4 城市公园:邓园、水车博览园类型分析 | 第43-45页 |
4.4.1 邓园始末,不变的“院”与留不下的故居 | 第43-44页 |
4.4.2 城市中的新记忆——水车博览园 | 第44-45页 |
4.4.3 城市公园演进分析 | 第45页 |
4.5 城市的客厅: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规划馆类型分析 | 第45-47页 |
4.5.1 甘肃省博物馆建筑景观分析 | 第46页 |
4.5.2 兰州市规划馆建筑景观分析 | 第46-47页 |
4.5.3 城市客厅的演进分析 | 第47页 |
4.6 城市的庙堂:兰州市宗教建筑类型学分析 | 第47-55页 |
4.6.1 佛教建筑演进分析 | 第48-51页 |
4.6.2 道教建筑 | 第51-53页 |
4.6.3 传统宗教建筑演进分析 | 第53页 |
4.6.4 清真寺建筑类型分析 | 第53-55页 |
4.6.5 小结 | 第55页 |
4.7 城市住所:兰州市居住区演进分析 | 第55-60页 |
4.7.1 从广场北路到王保保城 | 第56-57页 |
4.7.2 欧洲阳光城 | 第57-58页 |
4.7.3 兰州市民居中的文化演进关系 | 第58-60页 |
5 类型学视野下兰州城市建筑景观演进 | 第60-63页 |
5.1 城市秩序的建立 | 第60-61页 |
5.2 建筑秩序的建立 | 第61页 |
5.3 生活秩序的建立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