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保险担保:基本范畴、法律构造及制度完善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保证保险担保的基本范畴 | 第13-16页 |
(一)保证保险担保的概念 | 第13页 |
(二)保证保险担保的特征 | 第13-15页 |
1.担保人以双务有偿的方式确定 | 第13-14页 |
2.保证保险担保主体的身份具有双重性 | 第14页 |
3.主合同无效时保证保险担保合同法律后果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4.保证保险担保不允许反担保 | 第15页 |
(三)保证保险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二、保证保险担保与其他主体保证担保的比较 | 第16-21页 |
(一)其他主体保证担保的类型 | 第16-18页 |
1.自然人保证担保 | 第17页 |
2.企业互保、联保 | 第17页 |
3.担保公司担保 | 第17-18页 |
(二)保证保险担保的优势 | 第18-19页 |
1.拥有相对丰富的风险管控经验 | 第18页 |
2.资力雄厚 | 第18页 |
3.与银行之间拥有可观的合作前景 | 第18-19页 |
(三)保证保险担保的实践价值 | 第19-21页 |
1.弥补信用担保的不足,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 第19页 |
2.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 | 第19-20页 |
3.发挥保险行业资金融通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20页 |
4.拓展保险业务种类,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 | 第20-21页 |
三、保证保险担保制度的法律构造分析 | 第21-28页 |
(一)保证保险担保的法律性质界定 | 第21-23页 |
1.保证保险的目的和功能是保障债权的实现 | 第21-22页 |
2.保证保险人享有保证人的追偿权 | 第22页 |
3.保证保险依附于借款等基础法律关系而存在 | 第22-23页 |
(二)保证保险担保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23-26页 |
1.保证保险担保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23-24页 |
2.保证保险担保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24-25页 |
3.保证保险担保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25-26页 |
(三)保险人利益保障的法律基础 | 第26-28页 |
1.投保人有缴纳保费的义务 | 第26-27页 |
2.保险人拥有抗辩权 | 第27页 |
3.保险人拥有追偿权 | 第27-28页 |
4.保险人拥有合同解除权 | 第28页 |
四、保证保险担保实践中的问题及完善 | 第28-36页 |
(一)保证保险担保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1.法律适用混乱 | 第29页 |
2.风险防控体制不健全 | 第29页 |
3.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 | 第29-30页 |
(二)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制度的考察与启示 | 第30-33页 |
1.英美国家保证保险制度 | 第30-31页 |
2.日韩国家保证保险制度 | 第31-32页 |
3.我国台湾地区的保证保险制度 | 第32-33页 |
(三)我国保证保险制度的完善 | 第33-36页 |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 第33页 |
2.建立严格的风险管控机制 | 第33-34页 |
3.设立专门的行业协会和保证保险基金 | 第34-35页 |
4.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和信息沟通机制 | 第35页 |
5.加强政府扶持与监管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