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12-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共载药-热敏脂质体 | 第18-87页 |
前言 | 第19-24页 |
第1章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的同步分析方法建立与验证 | 第24-35页 |
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1.2.1 两种药物及辅料的紫外吸收全波长扫描 | 第25页 |
1.2.2 药物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 | 第25-26页 |
1.2.3 破膜剂的选择 | 第26页 |
1.2.4 专属性 | 第26页 |
1.2.5 线性及范围 | 第26-27页 |
1.2.6 重复性 | 第27页 |
1.2.7 回收率 | 第27-28页 |
1.2.8 样品稳定性 | 第28页 |
1.2.9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28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8-34页 |
1.3.1 紫外全波长扫描 | 第28-29页 |
1.3.2 破膜实验 | 第29-30页 |
1.3.3 专属性实验 | 第30-31页 |
1.3.4 线性及范围 | 第31-32页 |
1.3.5 重复性实验 | 第32-33页 |
1.3.6 回收率 | 第33-34页 |
1.3.7 样品稳定性 | 第34页 |
1.3.8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34页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2章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共载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评价 | 第35-51页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35-3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2.2.1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2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同时载药 | 第38-39页 |
2.2.3 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 | 第39-40页 |
2.2.4 利用TEM进行形态学研究 | 第40页 |
2.2.5 包封率的测定 | 第40-41页 |
2.2.6 不同处方脂质体中药物的体外释放 | 第41页 |
2.2.7 磷脂分析 | 第41页 |
2.2.8 稳定性研究 | 第41-4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2-50页 |
2.3.1 空白与共载药热敏脂质体基本外观 | 第42-43页 |
2.3.2 热敏脂质体的粒径分布、pH与zeta电位 | 第43-44页 |
2.3.3 TEM表征脂质体形态 | 第44-45页 |
2.3.4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第45页 |
2.3.5 不同处方脂质体中药物的体外释放 | 第45-47页 |
2.3.6 磷脂浓度分析 | 第47-48页 |
2.3.7 VD-TSL的稳定性研究 | 第48-5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第3章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共载药-热敏脂质体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51-60页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2-56页 |
3.2.1 溶液配制 | 第52-53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53-54页 |
3.2.3 VD-TSL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54-5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6-58页 |
3.3.1 共载药热敏脂质体sw620细胞毒性实验 | 第56-57页 |
3.3.2 共载药热敏脂质体PANC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58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第4章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共载药-热敏脂质体的细胞摄取研究 | 第60-69页 |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4.2.1 溶液配制 | 第61-62页 |
4.2.2 细胞培养 | 第62页 |
4.2.3 细胞摄取实验 | 第62-6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4-68页 |
4.3.1 不同制剂的细胞摄取能力研究 | 第64-65页 |
4.3.2 加热对于细胞摄取能力的影响 | 第65页 |
4.3.3 CVD-TSL的细胞摄取及加热影响 | 第65页 |
4.3.4 Tirf表针HT-1080 细胞对于CVD-TSL的摄取作用 | 第65-68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68-69页 |
第5章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共载药-热敏脂质体的体内靶向分布研究 | 第69-76页 |
5.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69-7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5.2.1 MCF-7 异种移植荷瘤裸小鼠的构建 | 第70-71页 |
5.2.2 Cy5-TSL的制备 | 第71页 |
5.2.3 不同时间点MCF-7 异种移植荷瘤裸小鼠的活体成像实验 | 第71-72页 |
5.2.4 MCF-7 异种移植裸小鼠各主要器官残余荧光表针 | 第7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2-75页 |
5.3.1 不同时间点MCF-7 异种移植荷瘤裸小鼠的Cy5体内分布 | 第72-73页 |
5.3.2 MCF-7 异种移植裸小鼠各主要器官的残留Cy5荧光强度 | 第73-75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5-76页 |
第6章 长春新碱与阿霉素共载药-热敏脂质体的药效学评价 | 第76-87页 |
6.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76-77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7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6.2.1 荷瘤裸鼠模型建立 | 第77页 |
6.2.2 供试药品配制 | 第77-78页 |
6.2.3 肿瘤治疗实验 | 第78-79页 |
6.2.4 数据分析 | 第79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79-85页 |
6.3.1 MCF-7 异种移植裸小鼠药效学实验 | 第79-82页 |
6.3.2 HepG-2 异种移植裸小鼠药效学实验 | 第82-85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85-87页 |
第二部分 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 | 第87-156页 |
前言 | 第88-93页 |
第1章 不同粒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的制备 | 第93-105页 |
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93-94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93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93-9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94-98页 |
1.2.1 aLDL制备预实验 | 第94-95页 |
1.2.2 空白aLDL的制备工艺(20ml) | 第95-97页 |
1.2.3 VCR-aLDL的制备工艺(20ml) | 第97-98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98-104页 |
1.3.1 aLDL制备预实验 | 第98-100页 |
1.3.2 初步制备的空白aLDL | 第100-102页 |
1.3.3 长春新碱载药aLDL的制备结果 | 第102-104页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104-105页 |
第2章 不同粒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的物理化学性质评价 | 第105-116页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105-10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05-10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06-109页 |
2.2.1 不同粒径VCR-aLDL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测定 | 第106页 |
2.2.2 VCR-aLDL纳米载体浓度测定 | 第106-107页 |
2.2.3 不同粒径VCR-aLDL的TEM形态学研究 | 第107页 |
2.2.4 不同粒径VCR-aLDL包封率的测定 | 第107-108页 |
2.2.5 不同粒径VCR-aLDL的丁达尔效应 | 第108-109页 |
2.2.6 不同粒径VCR-aLDL的稳定性研究 | 第10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109-115页 |
2.3.1 不同粒径VCR-aLDL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测定 | 第109-111页 |
2.3.2 VCR-aLDL纳米载体浓度测定 | 第111页 |
2.3.3 不同粒径VCR-aLDL的TEM形态学研究 | 第111-113页 |
2.3.4 不同粒径VCR-aLDL包封率的测定 | 第113页 |
2.3.5 不同粒径VCR-aLDL的丁达尔效应 | 第113-114页 |
2.3.6 不同粒径VCR-aLDL的稳定性研究 | 第114-115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115-116页 |
第3章 不同粒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的细胞评价 | 第116-128页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116-11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11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116-11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17-121页 |
3.2.1 溶液配制 | 第117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117页 |
3.2.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17-119页 |
3.2.4 扩散能力实验 | 第119-12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121-126页 |
3.3.1 细胞毒性试验 | 第121-124页 |
3.3.2 扩散能力实验 | 第124-126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126-128页 |
第4章 不同粒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在实体瘤体外模型中的扩散作用研究 | 第128-135页 |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128-12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128-12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12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29-131页 |
4.2.1 荧光标记不同粒径aLDL的制备 | 第129页 |
4.2.2 细胞摄取实验 | 第129-130页 |
4.2.3 肿瘤饼模型的构建与扩散实验 | 第130页 |
4.2.4 肿瘤球模型的构建与扩散实验 | 第130-13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31-133页 |
4.3.1 细胞摄取及肿瘤饼模型实验结果 | 第131-132页 |
4.3.2 肿瘤球模型扩散渗透实验结果 | 第132-133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133-135页 |
第5章 不同粒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 3D活体成像 | 第135-139页 |
5.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135-13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135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135-13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36-137页 |
5.2.1 HepG-2 异种移植裸鼠模型的构建 | 第136页 |
5.2.2 三维立体活体成像实验 | 第136-13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37-138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138-139页 |
第6章 不同粒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组织分布研究 | 第139-147页 |
6.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139-140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39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139-14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40-143页 |
6.2.1 内标溶液与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40-141页 |
6.2.2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 第141-142页 |
6.2.3 HepG-2 异种移植裸小鼠模型的构建 | 第142页 |
6.2.4 实验方法 | 第142页 |
6.2.5 组织样品复溶进样 | 第142-143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143-146页 |
6.3.1 线性与范围 | 第143-144页 |
6.3.2 组织分布实验结果 | 第144-146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146-147页 |
第7章 不同粒径长春新碱人工低密度脂蛋白药效学研究 | 第147-154页 |
7.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147-148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47页 |
7.1.2 实验仪器 | 第147-148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48-149页 |
7.2.1 HepG-2 异种移植裸鼠模型的构建 | 第148页 |
7.2.2 供试药品配制 | 第148页 |
7.2.3 肿瘤治疗实验 | 第148-149页 |
7.2.4 数据分析 | 第149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149-152页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152-154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4-156页 |
个人简历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