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犯部分问题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中止犯的概述 | 第11-15页 |
(一) 中止犯的立法概况 | 第11-13页 |
1. 我国有关中止犯的立法概况 | 第11-12页 |
2. 国外有关中止犯的立法概况 | 第12-13页 |
(二) 中止犯的概念 | 第13-15页 |
二、中止犯的立法理由 | 第15-21页 |
(一) 刑事政策说 | 第15-17页 |
1. “黄金桥”理论 | 第15-16页 |
2. 恩典、褒赏说 | 第16页 |
3. 刑罚目的说 | 第16-17页 |
(二) 法律说 | 第17-19页 |
1. 消极的构成要件 | 第17页 |
2. 责任阻却、消灭、减少说 | 第17-18页 |
3. 当罚性、可罚性阻却说 | 第18页 |
4. 违法、责任减少说 | 第18-19页 |
(三) 综合说 | 第19-21页 |
1. 违法减少说与政策说结合的综合说 | 第19页 |
2. 责任减少说与政策说结合的综合说 | 第19页 |
3. 违法·责任减少说与政策说结合的综合说 | 第19-21页 |
三、中止犯的司法认定要件 | 第21-31页 |
(一) 中止犯在时间上的认定 | 第21-24页 |
1. 结果犯、行为犯在时间上的司法认定 | 第22页 |
2. 危险犯在时间上的司法认定 | 第22-24页 |
(二) 中止犯成立的自动性要件在司法上的认定 | 第24-26页 |
1. 绝对自动论 | 第24页 |
2. 主观决定论 | 第24-25页 |
3. 主要作用论 | 第25页 |
4. 主观论 | 第25-26页 |
(三) 中止犯成立的有效性要件在实践上的认定 | 第26-28页 |
1. 有效性的地位 | 第26-27页 |
2. 有效性之前提 | 第27-28页 |
(四) 中止行为 | 第28-31页 |
1. 中止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28-30页 |
(1) 主观说 | 第28-29页 |
(2) 修正的主观说 | 第29页 |
(3) 客观说 | 第29页 |
(4) 综合说 | 第29-30页 |
2. 中止行为的真挚性 | 第30-31页 |
四、对中止犯相关问题的反思 | 第31-38页 |
(一) 对准中止犯问题是否立法的反思 | 第31-33页 |
1. 准中止犯立法原因的思考 | 第31-32页 |
2. 在准中止犯立法内容方面的建议 | 第32-33页 |
(二) 对我国中止犯立法理由的反思 | 第33-36页 |
1. 危害性减少 | 第34-35页 |
2. 刑法谦抑性 | 第35-36页 |
(三) 对我国中止犯处罚的建议 | 第36-37页 |
(四) 对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立法的思考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