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融资性担保概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融资性担保与非融资性担保的概念比较分析 | 第11-12页 |
一、 融资性担保 | 第11页 |
二、 非融资性担保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融资性担保的特征及与传统民法中的保证的区别 | 第12-14页 |
一、 融资性担保的特征 | 第12页 |
二、 融资性担保与传统民法中保证的区别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一、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二、 融资行担保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四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结构设置及担保业务操作流程 | 第17-19页 |
一、 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结构设置 | 第17-18页 |
二、 融资性担保的业务流程 | 第18-19页 |
第五节 融资性担保的法律关系 | 第19-21页 |
一、 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9-20页 |
二、 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0页 |
三、 中小企业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融资性担保中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 第21-25页 |
第一节 融资性担保风险的传导机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融资性担保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22-25页 |
一、 来自被担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 第22页 |
二、 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 第22-24页 |
三、 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 | 第24页 |
四、 来自政府等行政机构的风险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外融资担保行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第25-30页 |
第一节 风险防御措施 | 第25-27页 |
一、 融资担保机构 | 第25-26页 |
二、 资金来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风险管理制度 | 第27-29页 |
一、 反担保制度 | 第27-28页 |
二、 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 第28页 |
三、 风险补偿制度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国外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我国融资性担保的法律制度及完善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我国融资性担保的立法现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融资性担保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立法层次较低 | 第31页 |
二、 《担保法》及其解释存在的不足 | 第31-32页 |
三、 融资性担保程序性监管法规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我国融资性担保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 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建成,信用价值未受重视 | 第33页 |
二、 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33-34页 |
三、 缺少与银行的有效合作以加强银保风险联动和风险损失共担 | 第34-35页 |
四、 反担保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第四节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控制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5-41页 |
一、 建立征信和信用评估的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二、 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法律制度 | 第36-37页 |
三、 加强银保合作,健全与协作银行分担风险的法律制度 | 第37-38页 |
四、 反担保制度的完善 | 第38-39页 |
五、 再担保制度的完善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