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14-15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数字水印技术 | 第20-32页 |
| 2.1 数字水印技术的介绍 | 第20-23页 |
| 2.1.1 数字水印的概念 | 第20页 |
| 2.1.2 数字水印模型框架 | 第20-21页 |
| 2.1.3 数字水印的分类[18] | 第21-22页 |
| 2.1.4 数字水印的特点 | 第22-23页 |
| 2.2 数字水印性能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 2.2.1 不可见性 | 第23-24页 |
| 2.2.2 鲁棒性 | 第24页 |
| 2.2.3 水印检测错误概率 | 第24页 |
| 2.3 传统数字水印算法 | 第24-28页 |
| 2.3.1 空间域数字水印算法 | 第25-27页 |
| 2.3.2 变换域水印算法 | 第27-28页 |
| 2.4 鲁棒可逆水印 | 第28-30页 |
| 2.4.1 冗余直方图平移(RHS)技术 | 第28-29页 |
| 2.4.2 双层水印嵌入(MLW)技术 | 第29-30页 |
| 2.4.3 MLW算法的缺陷分析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基于双层嵌入的独立域鲁棒可逆水印 | 第32-50页 |
| 3.1 独立域的优势分析 | 第32-33页 |
| 3.2 基于独立域的鲁棒可逆水印算法 | 第33-40页 |
| 3.2.1 载体图像的分解 | 第33-35页 |
| 3.2.2 鲁棒水印的嵌入 | 第35-37页 |
| 3.2.3 可逆水印的嵌入 | 第37-39页 |
| 3.2.4 算法具体水印嵌入和提取过程 | 第39-40页 |
| 3.3 实验仿真结果与对比 | 第40-49页 |
| 3.3.1 可视性 | 第41-42页 |
| 3.3.2 抵抗JPEG压缩的鲁棒性 | 第42-48页 |
| 3.3.3 抵抗噪声和滤波攻击的鲁棒性 | 第48-4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基于频率域JND门限的IED-MLW算法 | 第50-64页 |
| 4.1 JND的介绍 | 第50-51页 |
| 4.2 频域JND模型 | 第51-52页 |
| 4.3 基于频率域JND门限的IED-MLW鲁棒可逆水印算法 | 第52-58页 |
| 4.3.1 纹理复杂区域的选取 | 第52-55页 |
| 4.3.2 鲁棒水印的嵌入 | 第55页 |
| 4.3.3 可逆水印的嵌入 | 第55-56页 |
| 4.3.4 水印提取及图像恢复流程 | 第56-58页 |
| 4.3.5 算法具体嵌入和提取水印流程 | 第58页 |
| 4.4 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58-62页 |
| 4.4.1 可视性 | 第58-61页 |
| 4.4.2 鲁棒性 | 第61-6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4页 |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