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第10-16页 |
1.2.1 国内外关于城市群概念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外关于城市群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3 国内关于咸岳九小三角的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城市群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典型城市群发展路径启示 | 第18-24页 |
2.1 城市群的发展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1 系统论 | 第18-19页 |
2.1.2 增长极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 第20-21页 |
2.2 典型城市群发展路径启示 | 第21-24页 |
2.2.1 进行区域上层设计 | 第21页 |
2.2.2 设置区域协调机构 | 第21-22页 |
2.2.3 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 第22页 |
2.2.4 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 第22页 |
2.2.5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 第22-24页 |
第3章 咸岳九“小三角”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 第24-38页 |
3.1 咸岳九“小三角”的形成 | 第24-26页 |
3.1.1 咸岳九“小三角”的提出 | 第24页 |
3.1.2 构建咸岳九“小三角”的优势 | 第24-26页 |
3.1.3 咸岳九三市签订相关协议 | 第26页 |
3.2 咸岳九“小三角”的发展现状 | 第26-36页 |
3.2.1 咸岳九经济总量的现状 | 第27-28页 |
3.2.2 咸岳九产业结构现状 | 第28-31页 |
3.2.3 咸岳九经济运行质量现状 | 第31-33页 |
3.2.4 咸岳九投资消费现状 | 第33-36页 |
3.3 咸岳九“小三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3.3.1 缺乏来自国家与省级层面的支持 | 第36页 |
3.3.2 各市之间缺乏规划对接 | 第36页 |
3.3.3 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严重 | 第36-37页 |
3.3.4 无序竞争突出 | 第37页 |
3.3.5 非政府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 | 第37-38页 |
第4章 咸岳九“小三角”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第38-61页 |
4.1 咸岳九“小三角”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38-56页 |
4.1.1 咸岳九“小三角”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思路 | 第38-39页 |
4.1.2 咸岳九“小三角”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4.1.3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介绍 | 第40-42页 |
4.1.4 咸岳九“小三角”综合发展水平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42-56页 |
4.2 咸岳九“小三角”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第56-61页 |
4.2.1 基础设施改善产生的动力 | 第57-58页 |
4.2.2 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动力 | 第58-59页 |
4.2.3 城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动力 | 第59页 |
4.2.4 科技发展产生的动力 | 第59-60页 |
4.2.5 城乡协调发展产生的动力 | 第60页 |
4.2.6 人口经济活动集聚产生的动力 | 第60-61页 |
第5章 加快咸岳九“小三角”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61-65页 |
5.1 增加咸岳九三市实力,强化各市的城市职能 | 第61-62页 |
5.2 进行上层规划并设置咸岳九行政协调机构 | 第62-63页 |
5.3 搭建咸岳九合作平台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63-64页 |
5.4 完善咸岳九“小三角”发展保障机制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