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3页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家庭德育实效性研究的论域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家庭德育 | 第16-17页 |
2.1.2 青少年 | 第17-18页 |
2.2 家庭德育要素 | 第18-21页 |
2.2.1 家庭德育主体与家庭德育客体 | 第18页 |
2.2.2 家庭德育介体 | 第18-19页 |
2.2.3 家庭德育环体 | 第19-20页 |
2.2.4 家庭德育载体 | 第20-21页 |
2.3 家庭德育过程 | 第21-23页 |
2.3.1 家庭德育内化阶段 | 第21-22页 |
2.3.2 家庭德育外化阶段 | 第22页 |
2.3.3 家庭德育反馈检验阶段 | 第22-23页 |
2.4 家庭德育结果 | 第23-24页 |
2.4.1 家庭德育结果的评价 | 第23页 |
2.4.2 家庭德育结果产生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基本情况 | 第24-36页 |
3.1 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内容 | 第24-26页 |
3.1.1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个人品德教育 | 第24-25页 |
3.1.2 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美德教育 | 第25页 |
3.1.3 以社会核心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公德教育 | 第25-26页 |
3.2 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特点 | 第26-29页 |
3.2.1 家庭德育主体“角色”的多重性与交互性 | 第27页 |
3.2.2 家庭德育环体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 第27页 |
3.2.3 家庭德育客体的发展性与不确定性 | 第27-28页 |
3.2.4 家庭德育过程的感染性与反复性 | 第28页 |
3.2.5 家庭德育结果的长效性与外溢性 | 第28-29页 |
3.3 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6页 |
3.3.1 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的有利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3.2 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的不利因素分析 | 第30-36页 |
第四章 增强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对策 | 第36-43页 |
4.1 充分发挥青少年家庭德育要素的作用 | 第36-38页 |
4.1.1 优化亲子关系,维护良好家庭氛围 | 第36页 |
4.1.2 改进家庭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性 | 第36-37页 |
4.1.3 优化家庭德育环境,营造良好家风 | 第37-38页 |
4.1.4 加强公德教育,丰富家庭德育内容 | 第38页 |
4.2 构建家庭与社会衔接的德育一体化机制 | 第38-40页 |
4.2.1 明确家校责任,完善家校德育衔接 | 第38-39页 |
4.2.2 优化社区环境,做好家社合作 | 第39页 |
4.2.3 整合专职及非专职德育,拓展家庭德育资源 | 第39-40页 |
4.3 加强青少年家庭德育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 第40-43页 |
4.3.1 借鉴学校德育,量化评价标准 | 第40-41页 |
4.3.2 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家庭教育立法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