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与难点 | 第18-19页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2 本文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2.1 国外小微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2.2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成因与纾解 | 第20-22页 |
2.3 中小银行服务与小微企业融资 | 第22-24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4.1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 第24-25页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 | 第25-26页 |
2.4.3 关系型借贷理论 | 第26-27页 |
2.5 评述 | 第27-29页 |
3 中小银行服务创新、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9-41页 |
3.1 中小银行服务创新现状 | 第29-31页 |
3.1.1 中小银行服务创新的总体分析 | 第29-30页 |
3.1.2 中小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创新 | 第30页 |
3.1.3 组合授信模式 | 第30页 |
3.1.4 基于流动资产的融资模式 | 第30-31页 |
3.1.5 联保信贷及联保基本模式 | 第31页 |
3.2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现状 | 第31-36页 |
3.2.1 小微企业的界定 | 第31-33页 |
3.2.2 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 第33-36页 |
3.3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原因 | 第36-39页 |
3.3.1 企业层面 | 第36-38页 |
3.3.2 政府层面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4 中小银行服务创新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内在机制及问题 | 第41-47页 |
4.1 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历史演进 | 第41-42页 |
4.1.1 第一阶段:自由发展阶段 | 第41页 |
4.1.2 第二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 | 第41-42页 |
4.2 中小银行服务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内在机制 | 第42-43页 |
4.2.1 培养新客户群 | 第42页 |
4.2.2 履行社会责任 | 第42-43页 |
4.2.3 优化银行结构 | 第43页 |
4.3 中小银行服务创新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问题 | 第43-45页 |
4.3.1 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44页 |
4.3.2 信贷风险发生率高 | 第44页 |
4.3.3 办理流程繁琐 | 第44-45页 |
4.3.4 信息不对称 | 第45页 |
4.4 小结 | 第45-47页 |
5 中小银行服务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纾解的路径 | 第47-53页 |
5.1 完善中小银行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5.1.1 在行式专营机构 | 第47-48页 |
5.1.2 小微金融事业部制 | 第48页 |
5.1.3 小微企业专营机构 | 第48页 |
5.2 加强中小银行信贷业务创新 | 第48-50页 |
5.2.1 担保方式创新 | 第48-49页 |
5.2.2 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 | 第49页 |
5.2.3 创新信贷营销方式 | 第49-50页 |
5.3 完善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 第50页 |
5.4 合理分配权限与小微企业客户关系强化 | 第50-52页 |
5.4.1 选择阶段:细分客户市场 | 第51页 |
5.4.2 销售阶段:精准营销 | 第51页 |
5.4.3 拓展阶段:维护优质客户 | 第51-52页 |
5.5 小结 | 第52-53页 |
6 湖州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案例 | 第53-60页 |
6.1 湖州银行发展历程及小微企业服务 | 第53-54页 |
6.2 湖州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 第54-58页 |
6.2.1 小微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 第56-57页 |
6.2.2 开发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第57页 |
6.2.3 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建设 | 第57-58页 |
6.2.4 持续实施机构下沉经营战略 | 第58页 |
6.3 案例启示 | 第58-60页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0-6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0-65页 |
7.2.1 银行层面 | 第61-62页 |
7.2.2 国家层面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