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美术馆与现代人的生活 | 第13页 |
1.1.2 美术馆的社会积极效应 | 第13-14页 |
1.1.3 演变中的当代美术馆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1 为什么研究当代美术馆 | 第15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 第16-22页 |
1.3.1 中国学界的美术馆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2 西方20世纪以来的美术馆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3.3 本研究所处的位置和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4.1 精神容器 | 第22页 |
1.4.2 开放场域 | 第22-23页 |
1.4.3 美术馆 | 第23页 |
1.5 论证框架 | 第23-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与本研究交汇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1.5.3 本文的论证结构 | 第27-29页 |
2 美术馆的本体辨析及相关语境 | 第29-75页 |
2.1 美术馆的由来及其历史概述 | 第29-33页 |
2.1.1 收藏艺术:美术馆的起源 | 第29页 |
2.1.2 大众、艺术与国家:美术馆的发展和演变 | 第29-31页 |
2.1.3 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美术馆的转变 | 第31-32页 |
2.1.4 当代的美术馆的特点 | 第32-33页 |
2.2 美术馆的精神性语境 | 第33-60页 |
2.2.1 建筑精神性的哲学范畴 | 第33-34页 |
2.2.2 精神文化对美术馆建筑的塑造 | 第34-37页 |
2.2.3 美术馆建筑空间氛围营造的构造要素 | 第37-51页 |
2.2.4 美术馆空间氛围塑造的理论根基 | 第51-57页 |
2.2.5 美术馆精神空间构筑中符号主题 | 第57-59页 |
2.2.6 小结 | 第59-60页 |
2.3 美术馆的场域性语境 | 第60-75页 |
2.3.1 现象学与空间体验的哲学观 | 第60-64页 |
2.3.2 场所现象学语境下的美术馆空间 | 第64-69页 |
2.3.3 知觉体验与美术馆空间 | 第69-74页 |
2.3.4 小结 | 第74-75页 |
3 当代美术馆的样本阅读 | 第75-109页 |
3.1 样本选取的方式 | 第75-76页 |
3.1.1 样本的广泛性 | 第75页 |
3.1.2 样本的多样性 | 第75-76页 |
3.2 核心样本的阅读 | 第76-109页 |
3.2.1 从无形到有形,毕尔巴鄂古根汉姆美术馆 | 第76-81页 |
3.2.2 光影与记忆,柏林犹太博物馆 | 第81-84页 |
3.2.3 精致的和谐,慕尼黑现代艺术博物馆 | 第84-87页 |
3.2.4 静谧的场域,东京宫美术馆 | 第87-90页 |
3.2.5 从自发到自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第90-95页 |
3.2.6 空间的消隐,隋建国美术馆 | 第95-102页 |
3.2.7 职能的模糊,月亮河美术馆 | 第102-105页 |
3.2.8 艺术与商业,银河SOHO高禹不现实展 | 第105-109页 |
4 当代美术馆的形态转变的特征及其外在动因 | 第109-131页 |
4.1 美术馆的目的性转变:从观摩到体验 | 第109-115页 |
4.1.1 从博物馆到美术馆:艺术收藏的精神容器 | 第109页 |
4.1.2 强化体验:当代美术馆展陈列方式及展品的转变 | 第109-110页 |
4.1.3 当代艺术介入:空间情节作为美术馆的设计策略 | 第110-115页 |
4.1.4 小结:面向对象的当代美术馆 | 第115页 |
4.2 美术馆的功能性转变:从收藏到分享 | 第115-125页 |
4.2.1 美术馆空间与功能发展沿革 | 第115-120页 |
4.2.2 美术馆功能变化与拓展 | 第120-123页 |
4.2.3 当代美术馆功能复合化的特征及动因 | 第123-125页 |
4.2.4 小结:开源共享的当代美术馆 | 第125页 |
4.3 美术馆场所性的转化:从稳定到动态 | 第125-130页 |
4.3.1 美术馆场所性的塑造 | 第125-127页 |
4.3.2 从封闭到开放:美术馆场所性的转变 | 第127-128页 |
4.3.3 从相似到突变:美术馆展陈形态的转变 | 第128-129页 |
4.3.4 小结:自我调节的当代美术馆 | 第129-130页 |
4.4 本章总结:当代美术馆在嬗变中前行 | 第130-131页 |
5 当代美术馆的形态转变的形式及其演化逻辑 | 第131-203页 |
5.1 物质本体,从具体到模糊 | 第131-144页 |
5.1.1 集中型:传统美术馆的基本形式 | 第132-135页 |
5.1.2 分散型:当代美术馆与城市的融合 | 第135-137页 |
5.1.3 替换型:当代美术馆空间的适应性利用 | 第137-140页 |
5.1.4 消融型:当代美术馆与城市事件的结合 | 第140-143页 |
5.1.5 小结:突破边界的当代美术馆 | 第143-144页 |
5.2 感知维度,从单一到聚合 | 第144-166页 |
5.2.1 知觉空间与生活体验 | 第144页 |
5.2.2 光影与色彩:美术馆空间形态的视知觉体验 | 第144-155页 |
5.2.3 肌理与质感:触觉结合的当代美术馆体验 | 第155-159页 |
5.2.4 声音的魅力:听觉体验的当代美术馆 | 第159-160页 |
5.2.5 交响共鸣:味觉与嗅觉的交互体验 | 第160-163页 |
5.2.6 数字化实践,走向网络的当代美术馆 | 第163-165页 |
5.2.7 小结:体验至上的当代美术馆 | 第165-166页 |
5.3 承载对象,从专门到多元 | 第166-202页 |
5.3.1 多元并置,当代美术馆场馆空间的复合化倾向 | 第166页 |
5.3.2 空间情节,当代美术馆空间的叙事化倾向 | 第166-181页 |
5.3.3 蒙太奇回归,当代美术馆的戏剧化倾向 | 第181-195页 |
5.3.4 身份复合,当代美术馆空间的传播化倾向 | 第195-202页 |
5.3.5 小结:兼容并包的当代美术馆 | 第202页 |
5.4 本章总结:当代美术馆,从存在走向消隐 | 第202-203页 |
6 总结:当代美术馆空间对本体的超越及其启示 | 第203-209页 |
6.1 精神容器,美术馆的起源之处 | 第203-204页 |
6.2 开放场域,面向未来的美术馆 | 第204-205页 |
6.3 逐步突破边界的当代美术馆 | 第205-206页 |
6.4 美术馆作为社会复合体存在 | 第206-207页 |
6.5 结语与反思 | 第207-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5页 |
致谢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