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PtolemyⅡ平台概述与面向角色的建模方法 | 第18-28页 |
2.1 PtolemyⅡ平台简介 | 第18页 |
2.2 域和计算模型 | 第18-20页 |
2.2.1 同步数据流 | 第19页 |
2.2.2 进程网络 | 第19页 |
2.2.3 有限状态机 | 第19-20页 |
2.3 PtolemyⅡ角色语义 | 第20-24页 |
2.3.1 角色模型 | 第20-21页 |
2.3.2 角色的复合 | 第21-22页 |
2.3.3 角色的执行 | 第22-23页 |
2.3.4 角色的通信 | 第23-24页 |
2.4 面向角色的建模方法 | 第24-27页 |
2.4.1 面向对象的建模 | 第25页 |
2.4.2 面向角色的建模方法 | 第25-26页 |
2.4.3 面向对象与面向角色对比研究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流水线的同步数据流仿真调度研究 | 第28-45页 |
3.1 同步数据流计算模型 | 第28-33页 |
3.1.1 同步数据流图 | 第29-31页 |
3.1.2 S类静态调度方法 | 第31-32页 |
3.1.3 传统调度方法分析 | 第32-33页 |
3.2 流水线仿真调度模型 | 第33-36页 |
3.2.1 串行仿真模型 | 第33页 |
3.2.2 流水线并行调度模型 | 第33-36页 |
3.3 基于流水线的同步数据流调度模型及改进 | 第36-42页 |
3.3.1 流水线调度计划 | 第36-37页 |
3.3.2 流水线并行仿真调度方法 | 第37-38页 |
3.3.3 改进的流水线并行仿真调度方法 | 第38-41页 |
3.3.4 PLSDF的PtolemyⅡ实现 | 第41-42页 |
3.4 仿真实验 | 第42-44页 |
3.4.1 仿真环境 | 第42页 |
3.4.2 仿真用例 | 第42-43页 |
3.4.3 仿真结果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PtolemyⅡ的雷达系统仿真框架与面向角色的层次化建模研究 | 第45-64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基于PtolemyⅡ的雷达系统仿真框架 | 第46-50页 |
4.2.1 系统层 | 第47页 |
4.2.2 子系统层 | 第47页 |
4.2.3 业务角色层 | 第47-50页 |
4.2.4 算法角色层 | 第50页 |
4.2.5 运行支撑层 | 第50页 |
4.3 共享参数化计算模型 | 第50-56页 |
4.3.1 参数共用问题 | 第51页 |
4.3.2 两种参数管理方法 | 第51-52页 |
4.3.3 共享参数化计算模型 | 第52-54页 |
4.3.4 SPMoC的PtolemyⅡ实现 | 第54-56页 |
4.4 基于改进角色模型的雷达仿真角色设计 | 第56-58页 |
4.4.1 雷达仿真角色模型 | 第56-58页 |
4.4.2 雷达仿真角色设计 | 第58页 |
4.5 脉冲压缩业务角色设计实现 | 第58-63页 |
4.5.1 脉冲压缩原理 | 第59页 |
4.5.2 时域脉压角色设计实现 | 第59-60页 |
4.5.3 频域脉压角色设计实现 | 第60-62页 |
4.5.4 时频域实现的异构复合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PtolemyⅡ的雷达仿真系统实现与验证 | 第64-75页 |
5.1 单脉冲跟踪雷达系统概述 | 第64-65页 |
5.2 基于PtolemyⅡ的单脉冲跟踪雷达仿真系统实现 | 第65-68页 |
5.2.1 目标场景子系统 | 第66页 |
5.2.2 回波模拟子系统 | 第66-67页 |
5.2.3 信号处理子系统 | 第67页 |
5.2.4 数据处理子系统 | 第67页 |
5.2.5 系统搭建 | 第67-68页 |
5.3 仿真测试 | 第68-72页 |
5.3.1 仿真测试一 | 第68-70页 |
5.3.2 仿真测试二 | 第70页 |
5.3.3 仿真测试三 | 第70-72页 |
5.4 系统分析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