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一带一路”信息管理与可视化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数字地球在信息可视化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一带一路"信息可视化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第21-33页 |
2.1 数字地球简介 | 第21-24页 |
2.1.1 数字地球涵义 | 第21页 |
2.1.2 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 | 第21-23页 |
2.1.3 数字地球应用的意义 | 第23-24页 |
2.2 数字地球平台介绍与比较 | 第24-27页 |
2.2.1 Google Earth | 第24-25页 |
2.2.2 NASA World Wind | 第25页 |
2.2.3 Virtual Earth | 第25页 |
2.2.4 Cesium | 第25-26页 |
2.2.5 比较与分析 | 第26-27页 |
2.3 前端可视化技术 | 第27-29页 |
2.3.1 D3数据可视化 | 第27-28页 |
2.3.2 ECharts数据可视化 | 第28-29页 |
2.4 GeoJSON简介 | 第29-31页 |
2.4.1 GeoJSON结构 | 第29页 |
2.4.2 GeoJSON地理要素表达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 第33-52页 |
3.1 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 第33-46页 |
3.1.1 遥感影像的组织 | 第33-37页 |
3.1.2 矢量数据的组织 | 第37-46页 |
3.2 非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 第46-50页 |
3.2.1 数据的标准化 | 第47-48页 |
3.2.2 数据库的建立 | 第48-49页 |
3.2.3 非空间数据转换为空间数据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数据交互可视化方法与实现 | 第52-66页 |
4.1 交互查询可视化 | 第52-54页 |
4.1.1 国家定位查询 | 第52-53页 |
4.1.2 板块定位查询 | 第53-54页 |
4.2 专题地图可视化 | 第54-56页 |
4.2.1 专题地图概述 | 第55页 |
4.2.2 专题地图制作 | 第55-56页 |
4.3 时空数据动态可视化 | 第56-59页 |
4.3.1 Cesium对动态可视化的支持 | 第57-58页 |
4.3.2 时空数据动态可视化实现 | 第58-59页 |
4.4 三维实景视频监控 | 第59-62页 |
4.4.1 三维实景视频原理 | 第60-61页 |
4.4.2 三维实景视频监控实现 | 第61-62页 |
4.5 交互图表可视化 | 第62-65页 |
4.5.1 交互式直方图 | 第62-63页 |
4.5.2 交互式折线图 | 第63-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一带一路"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6-78页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6-70页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66页 |
5.1.2 系统设计原则 | 第66-67页 |
5.1.3 系统结构设计 | 第67-68页 |
5.1.4 系统实施环境 | 第68-69页 |
5.1.5 系统功能设计 | 第69-70页 |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70-72页 |
5.2.1 数据库数据组成 | 第70-71页 |
5.2.2 数据表设计 | 第71-72页 |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72-77页 |
5.3.1 数据管理模块 | 第72-73页 |
5.3.2 数据可视化模块 | 第73-75页 |
5.3.3 空间对象管理模块 | 第75页 |
5.3.4 辅助功能模块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总结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科研成果 | 第84页 |
参与课题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