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观测技术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1 全球草地碳通量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2 我国草地碳通量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3 影响草地碳通量变化的相关因素 | 第14-16页 |
1.5 研究不足与问题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与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18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2 观测系统 | 第20页 |
2.2.1 通量观测系统 | 第20页 |
2.2.2 气象观测系统 | 第20页 |
2.2.3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观测 | 第20页 |
2.2.4 数据储存 | 第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2.3.1 涡度相关法基础原理 | 第20-22页 |
2.3.2 数据修正 | 第22-23页 |
2.3.3 数据质量控制 | 第23页 |
2.3.4 缺失数据插补 | 第23页 |
2.3.5 GEP、RE估算 | 第23页 |
2.3.6 增强型植被指数计算 | 第23-24页 |
2.3.7 数据收集 | 第24页 |
2.3.8 通径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茵陈蒿-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 | 第26-35页 |
3.1 主要环境因子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26-29页 |
3.2 碳通量变化特征 | 第29-33页 |
3.2.1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 第29-32页 |
3.2.2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 | 第32页 |
3.2.3 生态系统呼吸(RE)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碳通量在时间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35-53页 |
4.1 单独因素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35-45页 |
4.1.1 NEP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4.1.2 GEP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4.1.3 RE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4.2 多因素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 季节性干旱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48-51页 |
4.4 讨论 | 第51-52页 |
4.4.1 茵陈蒿-铁杆蒿草地碳通量的影响 | 第51页 |
4.4.2 季节性干旱对茵陈蒿—铁杆蒿草地碳通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碳通量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53-58页 |
5.1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空间变化 | 第53页 |
5.2 中国草地碳通量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53-56页 |
5.2.1 降水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2 温度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3 增强型植被指数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讨论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