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6 研究基础 | 第13-14页 |
1.7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解读 | 第15-27页 |
2.1 传统村落及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公共空间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 | 第16页 |
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历史及分类 | 第16-20页 |
2.2.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2.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18-20页 |
2.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与需求 | 第20-24页 |
2.3.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 | 第20-22页 |
2.3.2 新时期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需求 | 第22-24页 |
2.4 乡村公共空间形成规律 | 第24-27页 |
2.4.1 自发性建造体系 | 第24-25页 |
2.4.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自发性 | 第25页 |
2.4.3 他组织下的空间营建 | 第25-27页 |
3 自发性建造体系理论研究 | 第27-32页 |
3.1 自发性建造体系概述 | 第27-29页 |
3.1.1 存在的广泛性 | 第27-28页 |
3.1.2 实施的开放性 | 第28-29页 |
3.1.3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第29页 |
3.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存在的自发性建造 | 第29-32页 |
3.2.1 自发性建造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广泛存在 | 第29-30页 |
3.2.2 自发性建造在村落公共空间建造的盲区与边界 | 第30-32页 |
4 建筑师参与下的自发性建造案例 | 第32-46页 |
4.1 半成品社区住宅——建筑师参与下的自发性建造实验 | 第32-38页 |
4.1.1 半成品社区住宅项目概述 | 第32-36页 |
4.1.2 自发性与建筑作为媒介的存在 | 第36-38页 |
4.2 黔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改造实践 | 第38-46页 |
4.2.1 黔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概述 | 第38-39页 |
4.2.2 雨补鲁村与板万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改造提升 | 第39-44页 |
4.2.3 建筑师参与下的自发性营建样本 | 第44-46页 |
5 建筑师参与下的自发性营建体系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建造中的运用 | 第46-50页 |
5.1 体系概述与运用模型 | 第46-47页 |
5.2 理论运用方向 | 第47-48页 |
5.2.1 建筑形态与外观的自发性与统一性 | 第47页 |
5.2.2 设计过程的自发性与参与性 | 第47-48页 |
5.2.3 建构过程的社会性: | 第48页 |
5.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建造原则 | 第48-50页 |
5.3.1 系统性原则 | 第48-49页 |
5.3.2 地域性、在地性原则 | 第49页 |
5.3.3 自发性原则 | 第49-50页 |
6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60页 |
鸣谢 | 第60-61页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61页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