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简介 | 第12-16页 |
1.1.1 TGE病原学 | 第12页 |
1.1.2 TGE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3 TGEV的致病机制 | 第13-14页 |
1.1.4 TGE的诊断 | 第14页 |
1.1.5 TGE的防治措施 | 第14-16页 |
1.2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益生菌简介 | 第16页 |
1.2.2 益生菌的种类 | 第16-17页 |
1.2.3 益生菌的研究历史 | 第17-19页 |
1.3 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多糖的概述 | 第19-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细胞,菌种,毒株及原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和溶液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4页 |
2.2.1 黄芪提取液和香菇提取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2 黄芪提取液和香菇提取液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2.3 益生菌的生长曲线及最大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2.4 益生菌培养上清的制备 | 第24页 |
2.2.5 PK-15 细胞的培养及传代 | 第24-25页 |
2.2.6 实验中各种添加成分对PK-15 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7 提取液和益生菌组合的处理方式 | 第26页 |
2.2.8 TGEV的繁殖和TCID50测定 | 第26页 |
2.2.9 实验分组设计及检测方法 | 第26-32页 |
2.2.10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32-34页 |
3 结果 | 第34-56页 |
3.1 黄芪提取液和香菇提取液中多糖含量 | 第34-35页 |
3.2 益生菌生长曲线 | 第35页 |
3.3 益生菌菌液的最大浓度 | 第35-36页 |
3.4 实验中各种添加成分对PK-15 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 | 第36页 |
3.5 提取液和益生菌组合处理的处理方式 | 第36-37页 |
3.6 TGEV在PK-15 细胞上的繁殖和TCID50 | 第37-38页 |
3.7 MTT法检测结果 | 第38-52页 |
3.7.1 黄芪提取液和香菇提取液病毒抑制率 | 第38-40页 |
3.7.2 三种益生菌培养上清病毒抑制率 | 第40-44页 |
3.7.3 两种提取液和三种益生菌培养上清不同联合物的病毒抑制率 | 第44-49页 |
3.7.4 APS和LNT病毒抑制率 | 第49-50页 |
3.7.5 黄芪提取液与APS分别联合益生菌培养上清的抗病毒效果差异 | 第50页 |
3.7.6 益生菌培养上清和提取液联合物在LPS影响下的病毒抑制率 | 第50-51页 |
3.7.7 Bestatin的病毒抑制率 | 第51-52页 |
3.8 益生菌对TGEV的TCID50影响 | 第52页 |
3.9 ELISA定量检测结果 | 第52-54页 |
3.10 TGEV N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54页 |
3.11 IFN-γ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61页 |
4.1 黄芪提取液和香菇提取液的抗TGEV作用 | 第56-57页 |
4.2 三种益生菌代谢物的抗TGEV作用 | 第57-58页 |
4.3 黄芪提取液和香菇提取液加强益生菌培养上清抗TGEV作用 | 第58-59页 |
4.4 益生菌多糖复合物与LPS和Bestatin抗病毒效应的比较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