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综合体活力提升研究--以青岛万象城为例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论文研究框架第20-22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第22-36页
    2.1 空间句法理论第22-31页
        2.1.1 空间句法的产生与发展第22-23页
        2.1.2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概述第23-28页
        2.1.3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第28-31页
    2.2 商业综合体相关研究第31-34页
        2.2.1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第31-33页
        2.2.2 相关理论研究第33-34页
            2.2.2.1 有关零售商业理论第33-34页
            2.2.2.2 活力相关理论第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活力塑造相关研究第36-42页
    3.1 活力的基本认识第36-37页
        3.1.1 活力的概念第36页
        3.1.2 活力的构成第36-37页
        3.1.3 塑造活力的目的第37页
    3.2 影响商业综合体活力的相关因素第37-39页
        3.2.1 城市层面影响因素第37-38页
            3.2.1.1 商业综合体的选址第37-38页
            3.2.1.2 商业综合体的定位与规模第38页
        3.2.2 建筑层面影响因素第38-39页
            3.2.2.1 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形态第38-39页
            3.2.2.2 商业综合体的业态构成与布局第39页
            3.2.2.3 商业综合体的交通流线组织第39页
    3.3 商业综合体活力不足的现象及原因第39-40页
    3.4 商业综合体活力提升的空间句法可行性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空间句法下的商业综合体活力提升策略—以青岛万象城为例第42-102页
    4.1 青岛万象城概述第42-43页
    4.2 城市层面影响因素与活力提升分析第43-47页
        4.2.1 万象城的选址与活力提升分析第43-46页
            4.2.1.1 万象城选址的轴线分析第43-45页
            4.2.1.2 万象城选址的实地调研第45-46页
            4.2.1.3 两者综合分析第46页
        4.2.2 万象城的定位和规模与活力提升分析第46-47页
    4.3 建筑层面影响因素与活力提升分析第47-96页
        4.3.1 万象城的空间句法分析第47-91页
            4.3.1.1 万象城各层平面的凸空间分析第47-83页
            4.3.1.2 万象城各层平面的视线分析第83-91页
        4.3.2 万象城的空间句法分析与实地调研综合分析第91-96页
            4.3.2.1 万象城的空间分析与现状调研综合分析第91-92页
            4.3.2.2 万象城的业态分析与实地调研综合分析第92-95页
            4.3.2.3 万象城的交通流线分析与实地调研综合分析第95-96页
    4.4 商业综合体的活力提升策略第96-101页
        4.4.1 城市层面活力提升策略第96-98页
            4.4.1.1 合理的选址第96-97页
            4.4.1.2 准确的项目定位、适当的建筑规模第97-98页
        4.4.2 建筑层面活力提升策略第98-101页
            4.4.2.1 多样化的空间形态第98-99页
            4.4.2.2 科学的业态构成第99页
            4.4.2.3 合理的交通流线第99-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结语第102-104页
    5.1 结论第102页
    5.2 后续相关研究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主义建筑在青岛地区的源起与发展(1949年以前)
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营建技艺研究--以浙江省桐庐县深澳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