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碳酸盐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8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9-21页
        1.2.1 锂离子电池构成及原理第19-20页
        1.2.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第20-21页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1-31页
        1.3.1 负极材料工作特点及要求第21-22页
        1.3.2 负极材料种类及工作原理第22-25页
        1.3.3 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第25-31页
    1.4 金属碳酸盐负极材料第31-36页
        1.4.1 碳酸盐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第31-32页
        1.4.2 碳酸盐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第32-34页
        1.4.3 碳酸盐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第34-36页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第38-44页
    2.1 实验材料和测试设备第38-39页
        2.1.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9页
    2.2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方法第39-41页
        2.2.1 X射线衍射第39-40页
        2.2.2 红外光谱第40页
        2.2.3 拉曼光谱第40页
        2.2.4 热重分析第40页
        2.2.5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第40-41页
        2.2.6 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第41页
    2.3 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方法第41-44页
        2.3.1 电极制片及电池组装第41-42页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42页
        2.3.3 循环伏安法第42页
        2.3.4 电化学阻抗谱第42-44页
第三章 碳酸钴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44-66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方块台阶状碳酸钴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44-47页
        3.2.1 制备方法第44-45页
        3.2.2 形貌和物相表征第45-46页
        3.2.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46-47页
    3.3 短纤维片状碳酸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47-51页
        3.3.1 制备方法第47-48页
        3.3.2 形貌和物相表征第48-49页
        3.3.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49-51页
    3.4 组合多球状碳酸钴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51-53页
        3.4.1 制备方法第51页
        3.4.2 形貌和物相表征第51-52页
        3.4.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52-53页
    3.5 电化学性能的对比与讨论第53-64页
        3.5.1 充放电循环和倍率性能第53-56页
        3.5.2 放电动力学特征第56-61页
        3.5.3 放电过程锂离子扩散系数第61-64页
    3.6 结论第64-66页
第四章 碳酸铁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66-90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刺球形碳酸铁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66-70页
        4.2.1 制备方法第66-67页
        4.2.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67-69页
        4.2.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69-70页
    4.3 空心球形碳酸铁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70-74页
        4.3.1 制备方法第70页
        4.3.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70-73页
        4.3.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73-74页
    4.4 短柱晶形碳酸铁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74-76页
        4.4.1 制备方法第74页
        4.4.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74-75页
        4.4.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75-76页
    4.5 电化学性能的对比与讨论第76-88页
        4.5.1 充放电循环和倍率性能第76-79页
        4.5.2 放电动力学特征第79-85页
        4.5.3 放电过程中锂离子扩散系数第85-88页
    4.6 结论第88-90页
第五章 碳酸锰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第90-116页
    5.1 引言第90-91页
    5.2 立方体形碳酸锰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91-94页
        5.2.1 制备方法第91页
        5.2.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91-93页
        5.2.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93-94页
    5.3 纳米棒和颗粒穿插的碳酸锰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94-98页
        5.3.1 制备方法第94页
        5.3.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94-97页
        5.3.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97-98页
    5.4 纳米方块颗粒状碳酸锰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第98-100页
        5.4.1 制备方法第98页
        5.4.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98-99页
        5.4.3 充放电循环性能第99-100页
    5.5 电化学性能的对比与讨论第100-114页
        5.5.1 充放电循环和倍率性能第100-102页
        5.5.2 放电动力学特征第102-109页
        5.5.3 放电相变行为第109-112页
        5.5.4 放电过程中锂离子扩散系数第112-114页
    5.6 结论第114-116页
第六章 碳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116-148页
    6.1 引言第116-117页
    6.2 碳酸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117-126页
        6.2.1 制备方法第117-118页
        6.2.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118-119页
        6.2.3 电化学性能第119-126页
    6.3 碳酸锰表面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126-138页
        6.3.1 制备方法第126页
        6.3.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126-131页
        6.3.3 电化学性能第131-138页
    6.4 碳酸锰/PPY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138-147页
        6.4.1 制备方法第138页
        6.4.2 物相和形貌表征第138-140页
        6.4.3 常温电化学性能第140-144页
        6.4.4 低温充放电性能及机理第144-147页
    6.5 结论第147-14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8-152页
    7.1 结论第148-150页
    7.2 展望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第176-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8-179页
附件第179-192页
附表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溶体复合硼化处理及第二相形貌演变对铝合金导电率影响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Al-Si-C系合金中多尺度SiCp的原位合成机制与强化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