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缓冲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关于闸门及其动力学分析 | 第10-14页 |
·关于闸门 | 第10-11页 |
·闸门的动力学分析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缓冲装置的发展现状 | 第16-28页 |
·关于碰撞与缓冲的理论认识 | 第16-17页 |
·主观与客观缓冲设计方法 | 第17-18页 |
·主观缓冲设计 | 第17-18页 |
·客观缓冲设计 | 第18页 |
·缓冲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缓冲装置的简介 | 第19-27页 |
·缓冲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19页 |
·缓冲装置的分类 | 第19-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一种新型缓冲装置的提出 | 第28-44页 |
·仿生学的启发 | 第28-32页 |
·仿生学简介 | 第28-30页 |
·仿生学设计思想 | 第30-31页 |
·仿生学模型 | 第31-32页 |
·新型缓冲装置结构的实现 | 第32-34页 |
·从仿生学模型到新型缓冲装置结构实现 | 第32-33页 |
·新型缓冲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新型缓冲装置的实验模型设计 | 第34-43页 |
·实验模型设计与参数选择 | 第34-36页 |
·新型缓冲装置的零部件设计 | 第36-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理论与实验分析 | 第44-70页 |
·新型缓冲装置的理论分析 | 第44-48页 |
·新型缓冲装置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48-68页 |
·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49-50页 |
·实验过程的实施 | 第50-57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7-68页 |
·理论与实验分析对比 | 第68-69页 |
·理论分析结果 | 第68页 |
·实验分析结果 | 第68页 |
·对比总结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研究项目及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 第76-77页 |
附录B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