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性质 | 第11-13页 |
| ·植硅体特性 | 第11-12页 |
| ·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形成 | 第12页 |
| ·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稳定性 | 第12-13页 |
| ·植硅体碳汇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植物对硅的吸收 | 第13-14页 |
| ·土壤植硅体碳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植物植硅体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论文选题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论文选题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温带灌丛植物硅含量的系统发生分类控制研究 | 第17-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 ·样地介绍与样品采集 | 第17-25页 |
| ·样品的处理与测试 | 第25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 ·不同植物的硅含量 | 第25-31页 |
| ·植物不同分类中的硅含量 | 第31页 |
| ·不同生态层次中的植硅体固碳能力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3页 |
| ·植物系统发生分类对植物体内硅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灌丛植被硅含量分布对植硅体碳汇的指示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3 温带典型灌丛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产生与累积研究 | 第34-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样地介绍与样品采集 | 第34页 |
| ·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 第34-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不同灌丛中的植硅体含量 | 第36-38页 |
| ·不同灌丛的植硅体含碳量及植硅体碳含量 | 第38-41页 |
| ·不同灌丛的植硅体碳汇现状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5页 |
| ·灌丛植硅体碳汇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 ·我国灌丛植硅体碳汇潜力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4 沙化对温带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的影响 | 第46-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样地介绍与样品采集 | 第46-47页 |
| ·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 第47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 ·沙化草地植物中植硅体含量、植硅体含碳量及植硅体含碳量的变化 | 第47-52页 |
| ·各含量间的相关性 | 第52页 |
| ·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产生通量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5页 |
| ·沙化草地植硅体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 ·沙化草地植硅体碳汇 | 第54-55页 |
| ·草地沙化对草地植硅体碳汇的启示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 个人简介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