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7-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8-9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9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9-13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 ·农村“三资”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 第13-14页 |
| ·农村“三资”的内涵 | 第13页 |
| ·农村“三资”管理的概念 | 第13页 |
|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 ·农村“三资”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16页 |
| ·集权与分权理论 | 第16-17页 |
| ·农村区域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 3. 上海农村“三资”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 ·上海农村“三资”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 ·上海农村发展背景 | 第19-20页 |
| ·上海农村三资管理的目标 | 第20页 |
| ·上海农村“三资”管理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放羊式管理阶段 | 第20页 |
| ·初步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 ·规范化发展阶段 | 第21页 |
| ·“三资”管理机制的相关内容 | 第21-28页 |
| ·“三资”管理框架的制定 | 第21-22页 |
| ·“三资”管理的基本财务制度 | 第22-26页 |
| ·“三资”管理的配套制度 | 第26-27页 |
| ·“三资”管理的有效性评价 | 第27-28页 |
| 4. 上海农村“三资”管理机制存在的缺陷与成因分析 | 第28-36页 |
| ·“三资”管理机制缺陷 | 第28-30页 |
| ·“三资”管理未制订相应计划 | 第28页 |
| ·“三资”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弱 | 第28-30页 |
| ·“三资”管理机制监督不足 | 第30页 |
| ·“三资”管理机制成因分析 | 第30-36页 |
| ·“三资”管理计划未符合实际情况 | 第30-31页 |
| ·“三资”管理方案执行不严谨 | 第31-32页 |
| ·“三资”管理监督体制及信息基础匮乏 | 第32-36页 |
| 5. 上海农村“三资”管理机制构建的对策 | 第36-47页 |
| ·构建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的三资管理机制 | 第36-39页 |
| ·构建村账镇代理制度 | 第36-37页 |
| ·落实财政资金与集体资金分账管理 | 第37-38页 |
| ·加强“三资”管理制度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 | 第38页 |
|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内部责任机制建设 | 第38-39页 |
|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监督机制 | 第39-42页 |
| ·健全法律监督 | 第39-40页 |
| ·加强村民监督 | 第40-41页 |
| ·加强违法违规行为惩治 | 第41页 |
| ·构建“三资”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体系 | 第41-42页 |
| ·推动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公开化 | 第42-44页 |
| ·构建“三资”管理计划进行公开并征求村民意见 | 第43页 |
| ·对“三资”管理的执行进行公开辅助监督 | 第43-44页 |
| ·对“三资”管理进行年度总结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分析与改善 | 第44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与交易制度改革 | 第44-47页 |
| ·深入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第45-46页 |
| ·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和交易行为 | 第46-4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