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名胜诗”的定义 | 第7-8页 |
二、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目的、意义及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慈恩寺及大雁塔诗 | 第12-21页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帝王游寺诗及应制诗 | 第13-16页 |
第三节 “贾生耽此寺,胜事入诗多”——游寺诗 | 第16-19页 |
一、“莫上慈恩最高处,不堪看又不堪听”——感时伤怀的登塔赋诗 | 第16-17页 |
二、“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观寺诗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新科进士雁塔题诗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曲江诗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唐代曲江的发展及曲江诗的兴盛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曲江游赏诗 | 第23-26页 |
第三节 及第与落第的天渊之别——士子们的曲江诗 | 第26-28页 |
第四节 “吟君怅望句,如到曲江头”——纪事感怀诗 | 第28-30页 |
一、曲江送别 | 第28页 |
二、追忆曲江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骊山与马嵬坡诗 | 第30-39页 |
第一节 骊山华清宫的盛衰史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华清宫——李、杨故事上演的舞台 | 第33-37页 |
第三节 马嵬坡上红颜消——马嵬诗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乐游原上望昭陵”——乐游原诗 | 第39-45页 |
第一节 乐游原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 | 第39-42页 |
第二节 乐游原上的古今之叹 | 第42-45页 |
第五章 由青门至灞桥 | 第45-50页 |
第一节 青门的地理位置 | 第45-47页 |
第二节 “青门烟野外,灞浐送行人”——送别之伤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