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脂质体的综述 | 第12-22页 |
| ·脂质体的性质 | 第12-16页 |
| ·脂质体的结构特征 | 第12-13页 |
|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 ·脂质体功能性质 | 第14-16页 |
|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 ·注入法 | 第16页 |
| ·逆向蒸发法 | 第16页 |
| ·薄膜超声分散法 | 第16-17页 |
| ·冻融法 | 第17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 第17-18页 |
| ·微乳法 | 第18页 |
| ·影响脂质体稳定性的因素 | 第18-20页 |
| ·pH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温度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页 |
| ·脂质氧化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离子强度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2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酶催化磷脂酰胆碱与棕榈酸酯交换的研究 | 第22-30页 |
| ·试验试剂与设备 | 第22-23页 |
| ·试验试剂 | 第22-23页 |
| ·试验设备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粉末磷脂与棕榈酸的酯交换反应 | 第23页 |
| ·考察反应条件对酯交换的影响 | 第23页 |
| ·PC与棕榈酸酯交换反应 | 第23-24页 |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 ·粉末磷脂脂肪酸组成 | 第24-25页 |
| ·考察各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25-28页 |
| ·固定化Novozym435脂肪酶催化PC与棕榈酸酯交换反应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维生素E脂质体的制备 | 第30-41页 |
| ·试验试剂与设备 | 第30-31页 |
| ·试验试剂 | 第30-31页 |
| ·试验设备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 ·VE脂质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 ·VE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 ·VE脂质体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 ·VE标准曲线 | 第33页 |
| ·不同方法制备脂质体物理性质的比较 | 第33-34页 |
| ·影响VE脂质体制备的主要因素 | 第34-37页 |
| ·VE脂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 ·负电荷物质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苦杏仁苷脂质体的制备 | 第41-52页 |
| ·试验试剂与设备 | 第41-42页 |
| ·试验试剂 | 第41-42页 |
| ·试验设备 | 第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 ·苦杏仁苷脂质体的制备 | 第42页 |
| ·脂质体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2页 |
| ·高效液相法分析测定苦杏仁苷脂质体的包封率 | 第42-43页 |
| ·温度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 ·苦杏仁苷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 ·不同制备方法制备苦杏仁苷脂质体 | 第44页 |
|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44-45页 |
| ·影响苦杏仁苷脂质体制备的主要因素 | 第45-48页 |
| ·苦杏仁苷脂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48-49页 |
| ·温度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不同磷脂膜材构建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 | 第52-63页 |
| ·试验试剂与设备 | 第52-53页 |
| ·试验试剂 | 第52-53页 |
| ·试验设备 | 第53页 |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 ·饱和磷脂脂质体的制备 | 第53页 |
| ·脂质体保存稳定性的考察 | 第53页 |
| ·透射电镜(TEM)观察脂质体的微观形态 | 第53页 |
| ·硫氰酸铁法测定脂质体保存中的过氧化物 | 第53-54页 |
| ·人工胃液的配制及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 ·不同膜材构建的脂质体的理化分析 | 第54-55页 |
| ·脂质体保存稳定性的考察 | 第55-57页 |
|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膜材构建的脂质体的形态结构 | 第57-59页 |
| ·脂过氧化物的测定 | 第59-60页 |
| ·模拟人工胃液测定脂质体在胃液中的释放情况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