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1 绪论第14-24页
   ·选题背景第14-17页
     ·新型城镇化的由来第14-16页
     ·地方政府债务的提出第16-17页
   ·研究意义第17-19页
     ·理论意义第17-18页
     ·现实意义第18-19页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支撑条件第19-22页
     ·研究思路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支撑条件第21-22页
   ·结构安排及各部分主要内容第22-23页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3-24页
2 新型城镇化和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文献综述第24-42页
   ·新型城镇化第24-27页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研究第24-25页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第25页
     ·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预测第25-27页
   ·地方政府债务第27-35页
     ·国外研究文献第27-30页
     ·国内研究文献第30-35页
   ·地方政府债务与新型城镇化交汇融合的研究文献第35-36页
   ·研究文献评述第36-42页
     ·达成的共识第36-37页
     ·存在的主要不足第37-40页
     ·对本文研究的帮助和启示第40-42页
3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2-52页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第42-44页
     ·城乡结构转换理论第42页
     ·协调发展理论第42页
     ·城市发展理论第42页
     ·区位理论第42-43页
     ·生态学派的城市化理论第43页
     ·罗瑟姆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第43页
     ·科学发展观理论第43-44页
   ·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第44-49页
     ·财政分权理论第44页
     ·公共产品理论第44-45页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45-46页
     ·代际公平理论第46页
     ·社会制约权力理论第46-47页
     ·公共选择理论第47-48页
     ·委托代理理论第48页
     ·软预算约束理论第48页
     ·公共池塘理论第48-49页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概念第49页
     ·地方政府第49页
     ·地方政府债务第49页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第49-52页
     ·汉娜的财政风险矩阵第49-50页
     ·审计署口径第50页
     ·按地方政府层级分第50-51页
     ·按债务举借主体分第51页
     ·按债务来源分第51页
     ·按债务使用方向分第51页
     ·按债务期限分第51-52页
4 新型城镇化与地方政府债务内在逻辑性分析第52-80页
   ·新型城镇化与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性的实证计量分析第52-60页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第52页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第52-55页
     ·新型城镇化与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性实证分析过程第55-60页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实证分析第60-80页
     ·国家层面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内容第60-61页
     ·新型城镇化公共成本范围第61-62页
     ·新型城镇化公共成本测算的几个说明第62-63页
     ·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测算过程第63-74页
     ·2014-2020年全国地方财政新增可用财力预测及资金缺口第74-76页
     ·地方政府债务与相关行业投资额的实证计量验证分析第76-80页
5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第80-90页
   ·债务真实规模的不准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确定合理的新增负债额度带来了困难第80-81页
   ·地方政府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高依赖程度为后续新增债务提高偿还度增加了难度。第81-82页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增加了新型城镇化新增债务的管理风险。第82-84页
   ·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和偿债资金来源结构错配挤压了新型城镇化举债空间。第84页
   ·地方政府债务隐含的财政金融风险为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带来了隐患。第84-85页
   ·地方债新政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型城镇化原有的融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85-89页
   ·城镇化推进过快导致县和乡镇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第89-90页
6 中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第90-100页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新政主要内容介绍第90-92页
     ·从法理上允许了地方政府举债第90页
     ·明确了地方政府举债管理模式第90页
     ·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类型和管理方式第90-91页
     ·明确了中央、地方及有关部门的职责第91页
     ·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公开制度第91页
     ·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机制第91-92页
   ·中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与述评第92-97页
     ·地方政府举债权限第92页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第92-93页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第93页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第93-94页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第94-95页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第95-96页
     ·地方政府债务的投资者第96-97页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第97页
   ·中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第97-100页
     ·逐步放开地方政府举债权限第98页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第98页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机制第98-99页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第99页
     ·拓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第99页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第99-100页
7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第100-119页
   ·提高对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而举借债务必要性的认识第100-101页
   ·合理控制新型城镇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第101-104页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第101-102页
     ·科学合理划分新型城镇化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第102-103页
     ·真实客观排查和锁定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第103-104页
     ·通过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第104页
   ·拓展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资金来源第104-111页
     ·不断强化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第104-106页
     ·强化政策性金融对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的服务功能第106-107页
     ·稳步推进开征房地产税第107-109页
     ·加快将PPP引入新型城镇化第109-111页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第111-113页
     ·提高新型城镇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第111-112页
     ·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升级第112-113页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控第113-119页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救助机制第113-114页
     ·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监管第114-115页
     ·加快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第115-117页
     ·不断提高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第117-119页
8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以苏州为例第119-137页
   ·当前苏州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第119-120页
     ·债务总体规模适度,风险可控第119页
     ·债务区域结构比较合理第119-120页
     ·债务口径多样,债务真实规模难以摸清第120页
     ·债务结构不合理,偿债来源单一第120页
     ·投融资公司市场化程度不高第120页
   ·苏州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第120-121页
   ·苏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地方财政支出需求测算说明第121-122页
     ·测算时间段第121页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口径第121页
     ·人口测算口径第121-122页
     ·常住人口预测第122页
   ·苏州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需求测算过程第122-130页
     ·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第122-124页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出第124-128页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第128-130页
   ·苏州新增可用财力及新增地方债务预测第130-131页
     ·可用财力预测第130-131页
     ·新增地方债务规模分析第131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加强苏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第131-137页
     ·充分发挥房地产对苏州地方财政增收的促进作用第131-133页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第133-134页
     ·建立和落实地方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第134-135页
     ·高度重视和关注乡镇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第135页
     ·盘活财政结余资金偿还地方政府债务第135-137页
9 简要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第137-140页
   ·简要的研究结论第137-138页
   ·研究展望第138-14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40-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业绩第148-152页
后记第152-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免疫系统的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研究
下一篇: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