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4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社会批判理论视角释义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哲学视野中的人与体育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体育、人、文化的本质 | 第17-25页 |
一、人的本质 | 第17-20页 |
二、文化的本质 | 第20-22页 |
三、体育的文化本质 | 第22-25页 |
第二节 现代体育文化的最高价值诉求 | 第25-29页 |
一、促进“完整的人”的生成 | 第25-27页 |
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现代体育文化的异化状态 | 第29-74页 |
第一节 体育观念的异化 | 第30-38页 |
一、传统社会的体育观 | 第30-32页 |
二、现代社会的体育观 | 第32-38页 |
第二节 职业体育的劳动异化危机 | 第38-47页 |
一、职业体育劳动过程的异化 | 第39-41页 |
二、运动员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 | 第41-43页 |
三、职业体育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 第43-47页 |
第三节 技术统治下的体育主体虚化 | 第47-54页 |
一、高新技术与体育科技的发展 | 第47-49页 |
二、科技包装下的体育傀儡 | 第49-50页 |
三、科技异化下的体育伦理失范 | 第50-52页 |
四、技术异化对人生命健康的危害 | 第52-54页 |
第四节 体育心理的异化 | 第54-62页 |
一、逃避自由心理机制下的体育异化 | 第55-57页 |
二、体育发展中人的“施虐”与“受虐”心理 | 第57-58页 |
三、体育赛事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欲心理 | 第58-60页 |
四、体育文化同质化的“舍己趋同”心理 | 第60-62页 |
第五节 体育消费的异化 | 第62-68页 |
一、消费目的异化 | 第63-64页 |
二、消费过程的异化 | 第64-65页 |
三、消费对象的异化 | 第65-67页 |
四、消费结果的异化 | 第67-68页 |
第六节 体育交往的异化 | 第68-74页 |
一、电子竞技中体育交往场域的虚化 | 第68-70页 |
二、电子竞技中体育交往的短暂性 | 第70-71页 |
三、电子竞技中“身体”的退场 | 第71-74页 |
第三章 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多维批判 | 第74-106页 |
第一节 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资本批判 | 第74-82页 |
一、资本增值—现代体育异化的逻辑根源 | 第75-77页 |
二、雇佣劳动—职业体育异化的资本操纵 | 第77-80页 |
三、商品拜物教—物化竞技的推手 | 第80-82页 |
第二节 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技术理性批判 | 第82-90页 |
一、技术合理性:体育休闲性征的消解 | 第83-87页 |
二、实证主义泛化:体育内在价值的流失 | 第87-88页 |
三、单向度的人:技术奴役下的运动员 | 第88-90页 |
第三节 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大众文化批判 | 第90-96页 |
一、标准化与齐一化:现代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 第91-92页 |
二、平庸化和娱乐化:“生于娱乐、死于庸俗”的现代体育 | 第92-93页 |
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工具的体育传媒 | 第93-96页 |
第四节 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 第96-99页 |
一、压抑性心理机制下体育的“额外压抑”与“操作原则” | 第96-98页 |
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下体育的物化 | 第98-99页 |
第五节 现代体育文化异化的交往理性批判 | 第99-106页 |
一、主体中心化理性:现代人交往的困境 | 第100-101页 |
二、主体性原则:体育交往异化的理性根源 | 第101-106页 |
第四章 现代体育文化的重构 | 第106-125页 |
第一节 现代体育文化的重构取向 | 第106-110页 |
一、和谐体育: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取向 | 第106-108页 |
二、至善:奥林匹克精神的复归取向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重建现代体育的理性精神 | 第110-118页 |
一、价值理性+技术理性:构建双重意义的现代体育理性基础 | 第111-113页 |
二、公共理性:现代体育交往原则的重建 | 第113-115页 |
三、生态理性:现代体育发展的伦理建构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新理性下现代体育内涵的重构 | 第118-125页 |
一、真:体育“主体”地位的复归 | 第118-121页 |
二、善:体育价值尺度的界定 | 第121-123页 |
三、美:体育审美标准的确立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体育改革的文化出路 | 第125-140页 |
第一节 现阶段中国体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力 | 第125-127页 |
一、现阶段体育改革的文化背景 | 第125-126页 |
二、现阶段体育改革的实践背景 | 第126-127页 |
三、现阶段体育改革的动力 | 第127页 |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体育改革的阻力及其文化根源 | 第127-132页 |
一、现阶段体育改革面临的阻力 | 第127-130页 |
二、体育改革阻力的文化根源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现代体育文化的重构 | 第132-140页 |
一、中国特色现代体育文化重构的内在要求 | 第132-135页 |
二、中国现代体育文化重构的实现路径 | 第135-136页 |
三、现阶段深化体育改革的对策 | 第136-140页 |
结语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第144-145页 |
后记 | 第145-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