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难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三)研究难点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页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20-22页 |
(一)延迟退休年龄 | 第20页 |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 第20-21页 |
(三)养老金替代率 | 第21-22页 |
(四)从业生命表(Labor Life Table) | 第22页 |
二、延迟退休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23页 |
(二)代际交叠模型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延迟退休年龄的国际经验 | 第25-30页 |
一、部分国家延迟退休改革措施经验介绍 | 第25-28页 |
(一)美国:灵活的弹性退休制度 | 第25-26页 |
(二)日本:男女先后分步延迟退休直至同岁退休 | 第26-27页 |
(三)德国:分步延迟退休并且幅度较小 | 第27页 |
(四)英国:结合预期寿命的延迟退休制度 | 第27-28页 |
二、国际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 第28-30页 |
(一)渐进式推行延迟退休 | 第28页 |
(二)实行男女同龄退休 | 第28-29页 |
(三)退休年龄弹性化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缴费与收益影响的测算分析 | 第30-42页 |
一、模型构建前提假设 | 第30页 |
二、模型等量关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一)未来期望缴费在投保初期的现值和 | 第30-31页 |
(二)未来养老金给付在投保初期的现值和 | 第31-32页 |
(三)基金平衡等量关系的构建 | 第32页 |
三、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32-33页 |
(一)生命表的选取 | 第32页 |
(二)缴费基数的选取 | 第32页 |
(三)缴费比例的选取 | 第32-33页 |
(四)利率的选取 | 第33页 |
(五)缴费年限的选取 | 第33页 |
四、模型运算 | 第33-40页 |
(一)计算不同缴费年限下养老金给付金额 | 第33-37页 |
(二)不同延迟退休方案下、不同性别条件下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金额及替代率的测算比较 | 第37-40页 |
五、结论 | 第40-42页 |
(一)关于延迟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 | 第40页 |
(二)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速度与幅度 | 第40-41页 |
(三)关于延迟退休年龄与职工性别 | 第41页 |
(四)关于延迟退休与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关于延迟退休的若干建议 | 第42-46页 |
一、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与立法保障 | 第42-43页 |
二、延迟退休年龄与弹性退休制度相结合 | 第43页 |
三、延迟退休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且总幅度不宜过大 | 第43-44页 |
四、女性职工与男性职工同步退休 | 第44页 |
五、以实施延迟退休为契机做好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 第44-45页 |
六、在延迟退休过程中注意保障老年人权益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表 | 第50-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