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两种氯代扁桃酸的拆分及相关机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手性化合物第10-12页
     ·定义第10页
     ·手性化合物的应用第10-12页
   ·手性化合物单一对映体制备方法第12-17页
     ·手性源合成法第12页
     ·不对称催化合成法第12页
     ·不对称诱导合成法第12页
     ·外消旋体拆分法第12-17页
   ·形成非对映体盐拆分外消旋化合物的机理研究第17-20页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3-CLMA的合成研究第22-32页
   ·引言第22-23页
   ·实验部分第23-26页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实验原理第24-25页
     ·分析方法第25页
     ·实验过程第25-2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不同转速对产量的影响第26页
     ·响应面分析实验第26-29页
     ·3-ClMA精制产品的验证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HPLC拆分分析4-CLMA和3-CLMA对映体的研究第32-40页
   ·引言第32-33页
   ·实验部分第33-34页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3页
     ·样品制备与最优色谱条件第33-3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38页
     ·水相PH值对分离度的影响第34页
     ·HP-β-CD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第34-35页
     ·流动相NaH_2PO_4的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第35页
     ·有机修饰剂甲醇用量对分离度的影响第35-36页
     ·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第36页
     ·最优条件下4-ClMA,3-ClMA,2-ClMA和MA的拆分结果第36-38页
   ·方法的验证第38-39页
     ·精密度第38页
     ·标准加入法测定回收率第38-39页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第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形成非对映体盐法拆分3-CLMA及机理研究第40-58页
   ·引言第40页
   ·实验部分第40-43页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0-41页
     ·拆分过程第41页
     ·难溶盐(R)-3-ClMA·(R)-BPA的制备第41-42页
     ·易溶盐(R)-3-ClMA·(S)-BPA的制备第42页
     ·难溶盐(R)-3-ClMA·(R)-BPA单晶的培养第42页
     ·易溶盐(R)-3-ClMA·(S)-BPA单晶的培养第42-43页
   ·难溶盐(R)-3-ClMA·(R)-BPA与易溶盐(R)-3-ClMA·(S)-BPA的检测第43页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43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4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56页
     ·选择最优拆分溶剂第43页
     ·拆分过程的正交实验研究第43-44页
     ·(R)-3-ClMA·(R)-BPA与(R)-3-ClMA·(S)-BPA的热物理性质第44-45页
     ·(R)-3-ClMA·(R)-BPA与(R)-3-ClMA·(S)-BPA的二元熔点相图第45-46页
     ·(R)-3-ClMA·(R)-BPA与(R)-3-ClMA·(S)-BPA的X-射线衍射及~1H-NMR第46-48页
     ·单晶结构分析第48-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形成非对映体盐法拆分4-CLMA及机理研究第58-73页
   ·引言第58-59页
   ·实验部分第59-61页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9页
     ·分析方法第59页
     ·拆分过程第59-60页
     ·难溶盐(R)-4-ClMA·(R)-BPA的制备第60页
     ·易溶盐(S)-4-ClMA·(R)-BPA的制备第60-61页
     ·难溶盐(R)-4-ClMA·(R)-BPA单晶的培养第61页
     ·易溶盐(S)-4-ClMA·(R)-BPA单晶的培养第61页
     ·溶解度及非对映体的两元相图的测量第61页
   ·结果与讨论第61-71页
     ·选择最优拆分溶剂第61-63页
     ·拆分过程的正交实验研究第63-64页
     ·(R)-4-ClMA·(R)-BPA与(S)-4-ClMA·(R)-BPA的二元熔点相图第64页
     ·X-射线衍射(XRD)及核磁共振(~1H-NMR)表征第64-66页
     ·单晶结构分析第66-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6章 全文总结第73-75页
   ·总结第73页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2页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催化的分子间联烯的三氟甲基叠氮化以及三氟甲基硫氰化反应研究
下一篇:Ag助剂对丙烯气相环氧化Au/TS-1催化剂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