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福利供给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福利国家的儿童福利制度模式 | 第13-15页 |
·中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现状 | 第15-17页 |
·有关孤残儿童福利的研究 | 第17-20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类型 | 第21页 |
·研究对象及其选取 | 第21-22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2-23页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2章 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的组织结构及流程 | 第25-32页 |
·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的组织结构 | 第25-28页 |
·组织结构介绍 | 第25-27页 |
·组织结构的调整变化及特点 | 第27-28页 |
·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的相关流程 | 第28-32页 |
·入院流程 | 第28-30页 |
·院内生活园区流转 | 第30-31页 |
·离院安置流程 | 第31-32页 |
第3章 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的现状分析 | 第32-52页 |
·生活照料 | 第32-34页 |
·操作管理规范化且生活环境人性化 | 第32-33页 |
·保育员素质普遍偏低 | 第33-34页 |
·医疗康复 | 第34-37页 |
·完善的孤残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实现儿童基本医疗福利的提供 | 第35页 |
·康复水平较高但受众儿童数量有限,已探索新的康复模式 | 第35-37页 |
·教育 | 第37-41页 |
·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保障孤残儿童教育权 | 第37-38页 |
·资源限制影响教育质量,教育有失公平性 | 第38-40页 |
·生活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但落实效果有待改进 | 第40-41页 |
·院外养育 | 第41-44页 |
·院外养育模式促进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化进程 | 第41-42页 |
·寄养儿童回归后两种照料模式相冲突引发新问题 | 第42-44页 |
·社会融合项目 | 第44-52页 |
·项目流程:四大阶段三大培训内容 | 第44-48页 |
·项目效果:项目与儿童共成长 | 第48-50页 |
·项目未来发展:在完善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项目的外在影响力 | 第50-52页 |
第4章 孤残儿童社会福利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52-57页 |
·孤残儿童福利政策制度不完善 | 第52-53页 |
·有关孤残儿童的法律缺陷 | 第52页 |
·孤残儿童具体制度有待完善 | 第52-53页 |
·职能部门工作支持力度不足 | 第53-55页 |
·教育部门对院内学校的指导薄弱 | 第53-54页 |
·劳动保障部门对孤残儿童职业培训的政策支持不足 | 第54页 |
·区县民政部门在安置过程中采取"拖"的策略 | 第54-55页 |
·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第55-57页 |
·保育员素质能力与工作职责不匹配 | 第55页 |
·教师能力无法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 | 第55-57页 |
第5章 改善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57-65页 |
·增强对新时期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 第57页 |
·完善孤残儿童福利体系,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 第57-59页 |
·健全行政体制,推动整合儿童福利立法工作 | 第57-58页 |
·建立监察机构,加强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管理和监督 | 第58-59页 |
·进一步促进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化 | 第59-61页 |
·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第59-60页 |
·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要多元化发展 | 第60-61页 |
·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制度体系 | 第61-62页 |
·完善保育员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将培训纳入日常工作 | 第61页 |
·建立院内社工专业队伍的培训制度 | 第61-62页 |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62-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