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 ·非甾体类消炎药概况 | 第16-17页 |
| ·非甾体类药物种类 | 第16页 |
| ·非甾体类药物进入水环境途径 | 第16-17页 |
| ·非甾体类药物的毒性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第17页 |
| ·水体中非甾体类药物前处理方法 | 第17-21页 |
| ·固相萃取 | 第17-18页 |
| ·固相微萃取 | 第18-19页 |
| ·液液萃取 | 第19页 |
| ·液相微萃取 | 第19-21页 |
| ·单滴液相微萃取 | 第19-20页 |
|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 | 第20页 |
| ·分散液液微萃取 | 第20-21页 |
| ·非甾体类抗炎药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 ·气相色谱法 | 第2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1-22页 |
|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第22-23页 |
| ·试验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 ·Plackett-Burman设计 | 第23页 |
| ·Box-Behnken设计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萘丁美酮、布洛芬、萘普生和双氯芬酸 | 第26-48页 |
| ·引言 | 第26-27页 |
| ·实验药品与装置 | 第27-28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 ·配制标准储备液 | 第28页 |
| ·二极管阵列检测条件 | 第28页 |
| ·超临界流体色谱条件 | 第28-29页 |
|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 ·实际水样的检测 | 第30页 |
|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7页 |
| ·仪器条件的优化 | 第30-33页 |
| ·色谱柱的筛选 | 第30-32页 |
| ·流动相、柱温、背压和流速的优化 | 第32-33页 |
| ·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条件优化 | 第33-43页 |
| ·预实验 | 第33-39页 |
| ·通过PBD筛选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 ·通过BBD优化实验条件 | 第40-43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43-46页 |
| ·特异性考察 | 第43页 |
| ·检出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富集倍数 | 第43-46页 |
| ·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46页 |
|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分析吐温80组分 | 第48-64页 |
| ·吐温80概况 | 第48-49页 |
| ·实验药品与装置 | 第49-51页 |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9-50页 |
| ·标准储备液及流动相配制 | 第50页 |
| ·仪器条件 | 第50-51页 |
| ·质谱条件 | 第50页 |
| ·色谱条件 | 第50-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光纤溶解氧传感膜的研制 | 第64-80页 |
| ·光纤溶解氧传感器的简介 | 第64-65页 |
|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65-66页 |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65-66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71页 |
| ·荧光指示剂[Ru(dphphen)_3](ClO_4)_2合成 | 第66-67页 |
| ·活性前体[Ru(COD)Cl_2]合成 | 第66-67页 |
| ·荧光指示剂[Ru(dphphen)_3](ClO_4)_2合成 | 第67页 |
| ·荧光指示剂限[Ru(dphphen)_2(5-acrylamido-phen)]合成 | 第67-69页 |
| ·配体5-丙酰胺1,10邻菲咯啉合成 | 第67-68页 |
| ·荧光指示剂前驱体二联钌[Ru(dphphen)_2Cl_2]合成 | 第68-69页 |
| ·目标荧光指示剂[Ru(dphphen)_2(5-acrylamido-phen)]合成 | 第69页 |
| ·氧传感膜制备 | 第69-70页 |
| ·荧光的测量 | 第70-7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 ·荧光指示剂限[Ru(dphphen)_3](ClO_4)_2的表征 | 第71-72页 |
| ·目标荧光指示剂[Ru(dphphen)_2(5-acrylamido-phen)]表征 | 第72-75页 |
| ·配体5-丙烯酰胺-1,10-邻菲罗啉表征 | 第72-73页 |
| ·荧光指示剂前驱体二联钌[Ru(dphphen)_2Cl_2]表征 | 第73-74页 |
| ·目标荧光指示剂[Ru(dphphen)_2(5-acrylamido-phen)]表征 | 第74-75页 |
| ·传感膜的制备方法优化 | 第75页 |
| ·荧光指示剂的光谱特性 | 第75-76页 |
| ·响应曲线及其线性 | 第76-78页 |
| ·实际样品测试 | 第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4-95页 |
| 附件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