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插图清单 | 第14-18页 |
| 附表清单 | 第18-20页 |
| 1 引言 | 第20-4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 ·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水平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 ·颗粒污染物 | 第23-26页 |
| ·气态污染物 | 第26-27页 |
| ·北京空气污染水平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 ·大气污染物监测及模拟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 ·地面实时监测 | 第30-33页 |
| ·卫星反演监测 | 第33-35页 |
|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35-41页 |
| ·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 ·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 ·微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41-44页 |
| ·微环境空气污染水平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 ·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43-44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4-47页 |
| 2 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污染水平研究 | 第47-73页 |
| ·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位分布及数据处理 | 第47-51页 |
| ·北京市监测点位地理分布概况 | 第47-49页 |
| ·季节划分及数据基础 | 第49-51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 第51-55页 |
| ·污染物的平均质量浓度时间序列 | 第51-54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月变化 | 第54-55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逐时变化 | 第55-60页 |
| ·日变化特征 | 第55-58页 |
| ·频数分布 | 第58-60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关性研究 | 第60-72页 |
| ·线性回归分析与相关关系 | 第61-65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3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73-99页 |
| ·AQI指数法的研究应用 | 第73-78页 |
| ·AQI污染级别划分及计算方法 | 第74-75页 |
| ·基于AQI评价的北京空气质量级别 | 第75-78页 |
| ·基于改进灰色算法的聚类评价研究 | 第78-87页 |
| ·灰色聚类模型及改进 | 第78-80页 |
|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北京空气质量评价 | 第80-87页 |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评价研究 | 第87-97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87-90页 |
| ·神经网络建模的实现 | 第90-97页 |
| ·综合评价法分级标准讨论 | 第97-98页 |
| ·综合评价法结果对比 | 第97页 |
| ·基于AQI的综合评价指标探讨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4 污染物质量浓度预测模型研究 | 第99-119页 |
| ·基于气象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 第99-103页 |
| ·输入因子改进 | 第99-101页 |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3页 |
| ·基于气象参数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 | 第103-110页 |
| ·建模算法原理 | 第104-106页 |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06-110页 |
| ·基于模糊时序的支持向量机回归预测模型 | 第110-118页 |
| ·时间序列的模糊粒化 | 第110-113页 |
| ·时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13-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5 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插值模拟 | 第119-137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 | 第119-125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119-123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23-125页 |
| ·基于空间插值法的污染物时空分布模拟 | 第125-131页 |
| ·m维空间的双调和格林函数插值 | 第125-128页 |
| ·空间插值算法的MATLAB实现 | 第128-131页 |
|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插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1-136页 |
| ·模拟结果验证 | 第131-134页 |
| ·分析讨论 | 第134-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 6 微环境污染物垂直分布规律及理化特性研究 | 第137-161页 |
| ·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室内外变化规律研究 | 第137-145页 |
| ·仪器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137-138页 |
| ·污染物垂直结构特征 | 第138-142页 |
| ·污染物室内外及不同高度变化规律 | 第142-145页 |
| ·基于SEM的单体污染物形貌分析 | 第145-155页 |
| ·仪器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145-148页 |
| ·单颗粒物微观形貌分析 | 第148-155页 |
| ·污染物化学组成特性研究 | 第155-160页 |
| ·元素富集分析 | 第155-157页 |
| ·基于聚类的化学元素组成特征分析 | 第157-1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61-164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1-162页 |
| ·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 ·展望 | 第163-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4-183页 |
| 附录A 国标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及浓度限值 | 第183-185页 |
| 附录B 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污染水平附图 | 第185-199页 |
| 附录C AQI评价结果、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及白化函数 | 第199-203页 |
| 附录D LIBSVM回归预测最佳参数优选图 | 第203-206页 |
| 附录E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区域分布插值模拟 | 第206-210页 |
| 附录F 大气颗粒物样品能谱分析 | 第210-220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220-22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