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引战配合理论 | 第10-11页 |
·国内外引战配合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引战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引战配合仿真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引战配合系统分析 | 第16-26页 |
·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系统 | 第16-19页 |
·战斗部系统 | 第19-21页 |
·预制破片式战斗部特点 | 第19-20页 |
·定向起爆方式 | 第20-21页 |
·引战配合分析 | 第21-22页 |
·目标系统 | 第22-25页 |
·关键部件的易损性等效模型 | 第23-24页 |
·整机模型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六光束脉冲激光系统探测概率研究 | 第26-40页 |
·六光束脉冲激光系统探测目标模型 | 第26-31页 |
·目标模型 | 第27-28页 |
·六光束脉冲激光模型 | 第28-30页 |
·目标探测模型 | 第30-31页 |
·参数选取与仿真 | 第31-32页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探测概率与频率、转速关系 | 第32-34页 |
·探测概率与频率、目标速度关系 | 第34-35页 |
·探测概率与探测半径、目标速度关系 | 第35-37页 |
·探测概率与探测半径、转速关系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引战配合效率研究 | 第40-57页 |
·引战配合模型 | 第40-44页 |
·破片飞散模型 | 第40-43页 |
·目标易损模型 | 第43页 |
·破片击穿毁伤模型 | 第43-44页 |
·毁伤概率计算 | 第44-45页 |
·仿真分析 | 第45-54页 |
·毁伤概率与破片参数的关系 | 第45-49页 |
·迎击和尾追对于毁伤概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迎击和尾追时最佳起爆延时和最佳起爆方位角的分布 | 第51-54页 |
·简易起爆角度控制方法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最佳起爆延时和最佳起爆方位角的研究 | 第57-66页 |
·建立模型 | 第57-61页 |
·最佳起爆延时模型 | 第58-59页 |
·最佳起爆方位角模型 | 第59-61页 |
·起爆延时和起爆方位角模型的计算分析 | 第61-65页 |
·起爆延时模型计算分析 | 第61-62页 |
·起爆方位角模型计算分析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