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1 引言 | 第13-16页 |
| ·轮作概述 | 第13页 |
|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不同轮作模式对碳库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14页 |
|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 第14-15页 |
|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6-17页 |
|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 ·土壤性状指标及产量测定 | 第17-18页 |
| ·土样采集 | 第18页 |
| ·细菌扩增序列 | 第18-19页 |
| ·样本准备 | 第18页 |
| ·细菌扩增序列 | 第18-19页 |
| ·真菌扩增序列 | 第19页 |
| ·样本准备 | 第19页 |
| ·引物扩增真菌ITS1区域 | 第19页 |
| ·上机测序 | 第19页 |
| ·生物信息分析内容 | 第19页 |
| ·测序数据拼接及数据预处理数据改进(见附表) | 第19页 |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 ·单样本分析 | 第20页 |
| ·OTU生成及注释 | 第20页 |
| ·指数分析 | 第2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7页 |
| ·轮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20-30页 |
| ·土壤物理性状 | 第20-24页 |
| ·土壤呼吸 | 第24-26页 |
| ·土壤碳的变化 | 第26-28页 |
| ·土壤酶活性 | 第28-29页 |
| ·产量 | 第29-30页 |
| ·轮作模式对土壤细菌结构的影响 | 第30-40页 |
| ·排序轴分析 | 第30-31页 |
| ·指数分析 | 第31页 |
| ·Alpha多样性 | 第31-32页 |
| ·Beta多样性 | 第32-40页 |
| ·轮作模式对土壤真菌结构的影响 | 第40-47页 |
| ·土壤真菌结构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0-41页 |
| ·指数分析 | 第41页 |
| ·Alpha多样性 | 第41-42页 |
| ·Beta多样性 | 第42-47页 |
| ·生物系统分类 | 第47页 |
| 4 结论 | 第47-48页 |
| ·理化性状 | 第47-48页 |
| ·细菌结构 | 第48页 |
| ·真菌结构 | 第48页 |
| 5 讨论 | 第48-55页 |
| ·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48-51页 |
| ·土壤团聚体 | 第48-49页 |
| ·水分 | 第49页 |
| ·温度 | 第49-50页 |
| ·土壤呼吸 | 第50-51页 |
|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51页 |
| ·细菌群落 | 第51-53页 |
| ·轮作影响下土壤特性、酶活性和细菌群落遗传结构的之间关系 | 第51页 |
| ·轮作对细菌群落的分类组成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轮作对功能菌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轮作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3-55页 |
| ·轮作影响下土壤特性、酶活性和真菌群落遗传结构的之间关系 | 第53-54页 |
| ·轮作对真菌群落的分类组成的影响 | 第54页 |
| ·轮作对致病菌的影响 | 第54-55页 |
| 6 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 附录 | 第67-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