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8页 |
·阿莫西林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阿莫西林应用现状 | 第12页 |
·阿莫西林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阿莫西林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阿莫西林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中药连翘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中药连翘的应用现状 | 第16页 |
·中药连翘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及内容 | 第18-21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1页 |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生物利用度的定义与分类 | 第21-22页 |
·生物利用度的提出与发展 | 第22-23页 |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 第23页 |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 第23页 |
·串联质谱技术在现代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串联质谱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 第24页 |
·UPLC-MS/MS 方法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展望 | 第26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26-2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主要溶剂配制 | 第28页 |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3页 |
·阿莫西林、复方阿莫西林的药动学研究 | 第29-30页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确定 | 第30-31页 |
·分析方法确证 | 第31-33页 |
3. 结果 | 第33-44页 |
·阿莫西林检测方法的方法学验证数据 | 第33-37页 |
·质谱分析 | 第33页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33-35页 |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第35-36页 |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36页 |
·方法的准确度试验 | 第36页 |
·灵敏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复方阿莫西林的药动学研究 | 第37-42页 |
·口服阿莫西林猪体内血药浓度结果 | 第37-41页 |
·猪体内口服复方阿莫西林的药动学参数 | 第41-42页 |
·静脉注射复方阿莫西林的药动学参数 | 第42页 |
·复方阿莫西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9页 |
·UPLC-MS/MS 测定猪血清中阿莫西林的分析方法讨论 | 第44-47页 |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44-45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5-46页 |
·阿莫西林在血清中的分离与提取 | 第46-47页 |
·阿莫西林在猪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 | 第47-48页 |
·口服阿莫西林的药动学特征 | 第47页 |
·口服复方阿莫西林的药动学特征 | 第47-48页 |
·静脉注射复方阿莫西林的药动学特征 | 第48页 |
·复方阿莫西林在猪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