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川采油厂东西沟采区开发潜力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地质特征 | 第7-22页 |
·油田概况 | 第7-8页 |
·区域地理位置 | 第7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7-8页 |
·储层精细对比 | 第8-11页 |
·划分方法 | 第8-9页 |
·划分结果 | 第9-11页 |
·研究区现今构造特征 | 第11页 |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规律 | 第11-12页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2-13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2页 |
·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 第12页 |
·储层物性 | 第12-13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13页 |
·油藏地质条件及类型 | 第13页 |
·油源条件 | 第13页 |
·储层条件 | 第13页 |
·盖层和遮挡条件 | 第13页 |
·石油运移的动力 | 第13页 |
·油藏类型 | 第13页 |
·测井二次解释与储量复算 | 第13-22页 |
·测井二次解释 | 第13-19页 |
·储量复算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第22-39页 |
·储层地质建模理论基础 | 第22页 |
·储层建模方法和步骤分析 | 第22-23页 |
·常用随机建模方法 | 第22页 |
·随机建模基本原理 | 第22页 |
·储层随机建模步骤 | 第22-23页 |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 第23-39页 |
·确定模型网格大小的地质原则 | 第23页 |
·储层相建模 | 第23-38页 |
·三维地质模型总体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油藏工程研究 | 第39-61页 |
·油藏开采特征分析 | 第39-48页 |
·油藏开发简况 | 第39-40页 |
·产能递减状况 | 第40-41页 |
·油井含水变化规律 | 第41-43页 |
·地层压力保持状况 | 第43-44页 |
·水驱储量动用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典型井组水驱效果分析 | 第45-47页 |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47-48页 |
·油藏工程论证 | 第48-61页 |
·开发层系划分 | 第48-50页 |
·开发方式选择 | 第50-51页 |
·采油速度与单井产能确定 | 第51-53页 |
·水驱采收率预测 | 第53-54页 |
·井网系统设计 | 第54-57页 |
·压力系统设计 | 第57-60页 |
·合理注采比、注水强度及注水量确定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分析 | 第61-77页 |
·剩余可采储量的计算 | 第61-70页 |
·单井递减类型的判别 | 第61-64页 |
·最大累积产量的计算 | 第64-65页 |
·剩余可采储量的计算 | 第65-70页 |
·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70-75页 |
·剩余油的类型 | 第70页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 第70-73页 |
·区块剩余油分布 | 第73-75页 |
·区域开发潜力分析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稳产技术政策 | 第77-83页 |
·分区调整注水强度,提高注水效果 | 第77-78页 |
·优化注水工艺,提高注水利用率 | 第78页 |
·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78-79页 |
·挖潜剩余油,减缓产量递减 | 第79-8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 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