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来源和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 第10页 |
·国内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风险评估应用研究 | 第13-15页 |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供热系统可靠性研究 | 第14-15页 |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国外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6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安全 | 第18-28页 |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概述 | 第18-20页 |
·热源 | 第18页 |
·热网 | 第18-19页 |
·换热站 | 第19页 |
·末端用户 | 第19-20页 |
·北京市用热安全现状 | 第20-23页 |
·北京市用热情况 | 第20页 |
·北京市供热事故处理 | 第20-22页 |
·事故案例 | 第22-23页 |
·安全因素分析 | 第23-27页 |
·热源安全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管网安全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换热站安全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热用户安全因素分析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 AHP 层次分析法的供热系统安全评价模型 | 第28-56页 |
·AHP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第28-32页 |
·AHP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28页 |
·AHP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28-29页 |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29-30页 |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30-31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31-32页 |
·计算合成权重以及整体一致性检验 | 第32页 |
·供热系统风险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换热站安全递阶层次结构 | 第33-34页 |
·热用户安全递阶层次结构 | 第34-35页 |
·供热管网安全递阶层次结构 | 第35-37页 |
·建立供热系统比较矩阵 | 第37-38页 |
·比较矩阵的求解 | 第38-40页 |
·权重计算 | 第40-44页 |
·评分方法及准则 | 第44-55页 |
·评分方法 | 第44-45页 |
·评分设置原则 | 第45页 |
·评分设置细则 | 第45-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供热系统中的系统动力学应用 | 第56-63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56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及步骤 | 第56-59页 |
·系统动力学常用的量与方程 | 第56-57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57-59页 |
·系统动力学在供热系统仿真的可行性 | 第59-60页 |
·供热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59页 |
·供热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可行性分析 | 第59-60页 |
·AnyLogic 软件中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60-62页 |
·AnyLogic 软件简介 | 第60-62页 |
·AnyLogic 软件的建模方法 | 第62页 |
·AnyLogic 软件中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基于 AnyLogic 软件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模型 | 第63-81页 |
·供热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 | 第63页 |
·基于 AnyLogic 软件的供热安全模型 | 第63-72页 |
·供热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的划分 | 第63-64页 |
·供热评价模型子系统及流图 | 第64-65页 |
·模型方程的建立 | 第65-66页 |
·重要变量的设置 | 第66-72页 |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2-81页 |
·理想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局部故障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78页 |
·实际案例分析 | 第78-79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附录 1 安全比较矩阵 | 第86-8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