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权力与治理--H旗草原生态治理实践模式变迁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0-16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分析框架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区域概况 | 第22-25页 |
·自然状况 | 第22页 |
·资源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3页 |
·嘎查概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草畜双承包:多主体博弈下的制度实践 | 第25-46页 |
·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的现实背景 | 第25页 |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承包制度实施过程 | 第25-28页 |
·牲畜作价户有户养 | 第25-26页 |
·“草原公有,承包经营” | 第26-27页 |
·进一步落实“双权一制” | 第27-28页 |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 第28页 |
·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导致的“后果”与“困局” | 第28-35页 |
·加剧草原生态风险 | 第28-30页 |
·强化牧民生计风险 | 第30-32页 |
·基层社会的治理风险 | 第32-35页 |
·实践导向的社区应对策略 | 第35-42页 |
·发展集体社区力量 | 第35-38页 |
·流动式经营的继续 | 第38-41页 |
·牧户兼业化 | 第41-42页 |
·强力推动的草场确权 | 第42-44页 |
·草场确权的社会背景 | 第42-43页 |
·草场确权的意外后果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草原治理制度的嵌入性分析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围封转移”:国家意志主导下的生态治理 | 第46-69页 |
·国家入场的话语构建 | 第46-49页 |
·“围封转移”话语的构建 | 第46-48页 |
·“围封转移”政策措施的出台 | 第48-49页 |
·围封转移策略的实施 | 第49-56页 |
·生态治理权力进入 | 第49-51页 |
·权力实施过程中的动员与博弈 | 第51-55页 |
·种草还是种树 | 第55-56页 |
·围封转移效果分析 | 第56-60页 |
·奶牛移民区的兴衰 | 第56-58页 |
·被迫远走他乡 | 第58页 |
·城镇转移就业 | 第58-59页 |
·相对成功的移民搬迁 | 第59-60页 |
·返回家乡:多主体间利益博弈 | 第60-63页 |
·遭遇非议的监管 | 第60页 |
·对峙后的坚守 | 第60-61页 |
·无奈的妥协 | 第61-62页 |
·再起波澜 | 第62-63页 |
·路在何方 | 第63-67页 |
·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 | 第64-65页 |
·牧民行动认知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运动式草原生态治理的绩效反思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生态奖补:权力边界模糊与策略化治理 | 第69-94页 |
·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缘起 | 第69-72页 |
·禁牧政策实施僵局 | 第69-71页 |
·草原生态资本化运营 | 第71-72页 |
·大规模工矿开发 | 第72页 |
·草原生态奖补项目内容分析 | 第72-75页 |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 | 第72-73页 |
·牧民培训与教育补贴 | 第73-74页 |
·牲畜出栏补贴 | 第74-75页 |
·生态奖补机制的政治社会影响 | 第75-88页 |
·生态奖补机制的综合评价 | 第75-78页 |
·奖补机制背景下的地方政府 | 第78-81页 |
·奖补机制影响下的基层社区 | 第81-83页 |
·奖补机制渲染下的牧民心态 | 第83-86页 |
·奖补机制背景下的复杂博弈 | 第86-88页 |
·水权之争:奖补背后的暴力掠夺 | 第88-92页 |
·水资源短缺的现实表征 | 第88-89页 |
·竞争性用水格局的形成 | 第89-91页 |
·第三水源地工程的修建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草原生态治理权力的策略性运用 | 第92-94页 |
第五章 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权力维度的反思 | 第94-103页 |
·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的现实呈现 | 第94-95页 |
·“内卷化”怪圈的权力类型学阐释 | 第95-98页 |
·草原生态治理中的权力类型 | 第96-98页 |
·三种权力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 第98页 |
·权力运行视域下的“内卷化”怪圈 | 第98-102页 |
·非均衡的草原生态 | 第98-99页 |
·简约化的权力主体 | 第99-101页 |
·被忽视的“权力文化网络”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如何走出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怪圈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草原生态治理转型的现实分析 | 第103-132页 |
·治理转型视域下的国家生态权力 | 第103-106页 |
·草原生态权力转型的逻辑 | 第103-104页 |
·草原生态权力转型的动力 | 第104-106页 |
·增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能力 | 第106-110页 |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现实分析 | 第106-108页 |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动机分析 | 第108-110页 |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策略措施 | 第110页 |
·草原生态治理的社区基础 | 第110-115页 |
·多重力量作用的草原社区 | 第111-112页 |
·社区能动作用发挥的反思 | 第112-115页 |
·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 | 第115-117页 |
·重建牧民草原生态信仰 | 第115-116页 |
·激发牧民内心文化自觉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走向草原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致谢 | 第124-127页 |
附录 | 第127-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