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6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16-17页 |
·资料来源 | 第17页 |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7-23页 |
·地质地貌 | 第17-18页 |
·气候资源 | 第18-19页 |
·水资源 | 第19-20页 |
·土壤 | 第20-21页 |
·植被 | 第21-22页 |
·自然灾害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页 |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桃源县耕地质量等别划分 | 第26-43页 |
·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26页 |
·资料整理与测算 | 第26-34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6-33页 |
·指标区的划分 | 第27-28页 |
·分等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 | 第29-30页 |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 | 第30页 |
·分等因素指标分值及分级的确定 | 第30-33页 |
·桃源县耕地质量等别底图 | 第33-34页 |
·耕地质量分等评价单元 | 第33-34页 |
·耕地质量分等底图 | 第34页 |
·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 第34页 |
·自然质量等别确定 | 第34-36页 |
·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 | 第34-36页 |
·参数选择 | 第35页 |
·计算表格的设计 | 第35-36页 |
·自然质量等别划分 | 第36页 |
·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 | 第36-38页 |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初步划分 | 第36页 |
·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 第36-37页 |
·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值的计算 | 第37-38页 |
·土地利用等别的确定 | 第38-39页 |
·计算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等指数 | 第38-39页 |
·土地利用等别确定 | 第39页 |
·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 | 第39-41页 |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初步划分 | 第39页 |
·“产量—成本”指数计算 | 第39-40页 |
·样点土地经济系数值的计算 | 第40页 |
·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值的计算 | 第40-41页 |
·经济等别的确定 | 第41-42页 |
·经济等别指数计算公式 | 第41-42页 |
·经济等别确定 | 第42页 |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分析 | 第43-72页 |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 第43-47页 |
·土地利用等别分析 | 第47-52页 |
·土地经济等别分析 | 第52-57页 |
·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 | 第57-71页 |
·耕地等别数量分布特征 | 第61页 |
·耕地等别在各乡(镇)分布特征 | 第61-63页 |
·耕地等别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分布特征 | 第63-65页 |
·耕地等别与资源本底关系研究 | 第65-69页 |
·耕地等别与耕地类型、标准工作制度之间的关系 | 第65-67页 |
·耕地等别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 第67-68页 |
·耕地等别与土壤质地之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耕地等别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 第69-71页 |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第五章 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和应用建议 | 第72-75页 |
·耕地利用中应采取的措施 | 第72-73页 |
·加强耕地保护区管理 | 第72页 |
·提高耕地总体质量 | 第72-73页 |
·政策引导,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 | 第73页 |
·合理规划使用现有农业用地 | 第73页 |
·成果的应用建议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研究结论 | 第7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