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论题及相关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动机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空间句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中山路历史街区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 ·比较法 | 第17页 |
| ·案例研究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空间句法—一种新的空间量化分析理论 | 第20-33页 |
| ·空间句法的核心观点与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 ·空间与构型 | 第20页 |
| ·自组织的概念 | 第20-21页 |
|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 | 第21页 |
|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量化计算 | 第21-24页 |
| ·空间句法的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 ·空间句法研究建筑学的意义 | 第24-25页 |
| ·空间句法研究城市规划的意义 | 第25-27页 |
| ·空间句法的量化方法 | 第27-31页 |
| ·凸空间法 | 第27-28页 |
| ·轴线分析法 | 第28-29页 |
| ·所有线分析法 | 第29页 |
| ·VGA 视域分析法 | 第29-30页 |
| ·线段模型 | 第30-31页 |
| ·空间句法主要形态变量值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形成及更新背景 | 第33-45页 |
| ·青岛城市格局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 ·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的演变及规划建设 | 第34-42页 |
| ·德占时期(1897-1914) | 第34-36页 |
| ·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1922) | 第36-38页 |
| ·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2-1937) | 第38-40页 |
| ·第二次日占时期至解放前(1937-1949) | 第40-41页 |
|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1949 至今) | 第41-42页 |
| ·对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思考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中山路历史街区智能型评估分析与解读 | 第45-79页 |
| ·空间句法理论对于空间系统量化解析的原则 | 第45页 |
| ·近代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形态解析 | 第45-48页 |
| ·分析过程 | 第45-48页 |
| ·分析结论 | 第48页 |
| ·基于宏观层面的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48-58页 |
| ·宏观分析的理论、范围界定、方法 | 第48-49页 |
| ·区域范围内的街网性能测试—整合度问题 | 第49-52页 |
| ·区域范围内的街网性能测试—选择度问题 | 第52-55页 |
| ·区域范围内的街网性能测试—可理解度分析 | 第55-58页 |
| ·宏观分析结论 | 第58页 |
| ·基于中观层面的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58-71页 |
| ·中观分析的理论、范围界定、方法 | 第58-59页 |
| ·街区范围内的街网性能测试—整合度问题 | 第59-63页 |
| ·街区范围内的街网性能测试—选择度问题 | 第63-67页 |
| ·街区范围内的街网性能测试—可理解度 | 第67-69页 |
| ·外地游客的主要活动范围 | 第69-70页 |
| ·中观分析结论 | 第70-71页 |
| ·基于微观层面的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71-78页 |
| ·微观分析的理论、范围界定、方法 | 第71页 |
| ·中山路历史街区现状整体空间视线分析 | 第71-74页 |
| ·空间节点视线分析 | 第74-77页 |
| ·微观分析结论 | 第77-78页 |
|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中山路历史街区规划分析与建议 | 第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中山路历史街区设计方案句法分析 | 第79-96页 |
| ·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原则、模式 | 第79-80页 |
| ·中山路历史街区总体规划方案句法分析 | 第80-83页 |
| ·方案概况 | 第80-81页 |
| ·句法模型分析 | 第81-83页 |
| ·交通调整 | 第83-87页 |
| ·交通优化概况 | 第83-85页 |
| ·机动车系统句法模型分析 | 第85-86页 |
| ·慢道系统句法模型分析 | 第86-87页 |
| ·空间及景观调整 | 第87-95页 |
| ·栈桥公园节点 | 第87-90页 |
| ·教堂广场节点 | 第90-92页 |
| ·即墨路节点 | 第92-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6-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