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互动式养老模式探索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催生新型养老模式 | 第11页 |
·传统家庭结构解体,家庭养老遇困境 | 第11-12页 |
·老年人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 | 第12-13页 |
·研究的价值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关于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理论评述 | 第16-3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1页 |
·异地养老 | 第16-17页 |
·旅游养老 | 第17-19页 |
·异地互动养老与二者间的关系 | 第19页 |
·异地互动式养老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我国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成功老龄化模型一选择补偿最优化模型 | 第21-22页 |
·老年社会学中的活动理论 | 第22-23页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我国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利点分析 | 第24-30页 |
·健康、和谐、积极的老龄化效应 | 第24-25页 |
·迎合老年群体需求,创新养老服务方式 | 第25-26页 |
·转变老年群体观念,接受机构养老 | 第26-27页 |
·优化养老资源配置,促进养老机构发展 | 第27-28页 |
·发挥养老机构优势,弥补旅游养老不足 | 第28页 |
·借力“银发浪潮”,盘活旅游市场 | 第28-30页 |
3. 我国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30-42页 |
·我国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发展阶段 | 第30-33页 |
·初步探索阶段 | 第30-31页 |
·市场培育阶段 | 第31页 |
·初步产业化阶段 | 第31-33页 |
·参与互动养老的老年群体特征 | 第33-35页 |
·意愿与年龄、身体状况成反比 | 第33页 |
·参与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 | 第33-34页 |
·家庭结构及地域差异 | 第34-35页 |
·我国异地互动养老的现存模式 | 第35-38页 |
·协作式互动养老 | 第35-36页 |
·连锁经营式互动养老 | 第36页 |
·联合经营式互动养老 | 第36-37页 |
·依托第三方服务平台式互动养老 | 第37-38页 |
·我国异地互动养老模式发展现状评估 | 第38-42页 |
·“互动”效应尚不明显 | 第38-40页 |
·老年群体的多样性需求难以满足 | 第40页 |
·互动养老服务平台发展滞后 | 第40-41页 |
·尚未发挥银色产业链作用 | 第41-42页 |
4. 我国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 | 第42-55页 |
·异地互动式旅游养老定点单位 | 第42-48页 |
·评选标准:综合指标全面考核 | 第42-43页 |
·费用标准:强调高性价比 | 第43-44页 |
·分布现状:打开中西部市场 | 第44-45页 |
·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 | 第45-46页 |
·养老机构性质:鼓励私营机构参与 | 第46-47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异地互动养老服务中心 | 第48-50页 |
·提供多样化服务内容 | 第48-49页 |
·探索互动养老服务新方式 | 第49页 |
·开展特色互动养老活动 | 第49-50页 |
·经验与启示 | 第50页 |
·异地互动养老联盟 | 第50-55页 |
·异地互动养老联盟合作机构 | 第51页 |
·异地互动养老联盟合作方式 | 第51-52页 |
·异地互动养老联盟合作机制 | 第52-54页 |
·经验与启示 | 第54-55页 |
5. 我国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瓶颈及建议 | 第55-62页 |
·我国发展异地互动养老的瓶颈 | 第55-58页 |
·养老机构良莠不齐 | 第55-56页 |
·参与的老年群体单一 | 第56页 |
·缺乏扶持政策,推广力度不连贯 | 第56-57页 |
·风险及费用控制问题 | 第57-58页 |
·我国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 第58-62页 |
·细化互动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第58-59页 |
·服务客体社会化,开拓老年市场 | 第59-60页 |
·建立专业化异地互动养老产业网络 | 第60页 |
·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与多部门联合 | 第60-61页 |
·开发旅游产品,拓宽互动养老发展渠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