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19页 |
| 1 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DNA条形码的产生及意义 | 第12页 |
| ·DNA条形码的原理 | 第12-13页 |
| ·DNA条形码的优点及应用 | 第13页 |
| ·DNA条形码基因的选择 | 第13-14页 |
| ·DNA条形码工作流程及分析方法 | 第14页 |
|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2 颖蜡蝉科分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3 基因组DNA在蜡蝉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 ·线粒体DNA在蜡蝉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 ·核糖体DNA在蜡蝉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颖蜡蝉科DNA条形码体系的建立 | 第19-6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19页 |
| ·部分试剂的配置方法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9-21页 |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21-65页 |
| ·昆虫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1-22页 |
| ·总DNA的检测 | 第22页 |
| ·COI基因条形码片段的PCR扩增 | 第22-29页 |
| ·COI基因PCR扩增 | 第23页 |
| ·PCR 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23-24页 |
| ·PCR产物测序 | 第24页 |
| ·分子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4页 |
| ·序列编辑及比对 | 第24-25页 |
| ·COI基因序列组成成份分析 | 第25-26页 |
| ·R值及碱基替换分析 | 第26页 |
| ·COI基因遗传距离分析 | 第26-27页 |
|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27页 |
| ·COI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29页 |
| ·16S rDNA基因条形码片段的PCR扩增 | 第29-37页 |
| ·16S rDNA基因PCR扩增 | 第31页 |
|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31-32页 |
| ·16S rDNAPCR产物测序 | 第32页 |
| ·分子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2页 |
| ·序列编辑及比对 | 第32页 |
| ·16S rDNA序列组成成份分析 | 第32-33页 |
| ·16S rDNA R值及碱基替换分析 | 第33-34页 |
| ·16S rDNAR遗传距离分析 | 第34-35页 |
| ·16S rDNA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35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7页 |
| ·Cytb基因条形码片段的PCR扩增 | 第37-44页 |
| ·Cytb序列PCR扩增 | 第38-39页 |
|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39页 |
| ·Cytb序列PCR产物测序 | 第39页 |
| ·分子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9页 |
| ·序列编辑及比对 | 第39-40页 |
| ·Cytb序列组成成份分析 | 第40-41页 |
| ·Cytb序列R值及碱基替换分析 | 第41页 |
| ·Cytb遗传距离分析 | 第41-42页 |
| ·Cytb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42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44页 |
| ·28S rDNA基因条形码片段的PCR扩增 | 第44-52页 |
| ·28S rDNA基因PCR扩增 | 第45-46页 |
|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46页 |
| ·28S rDNA产物测序 | 第46页 |
| ·分子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6页 |
| ·序列编辑及比对 | 第46-47页 |
| ·28S rDNA序列组成成份分析 | 第47-48页 |
| ·28S rDNA R值及碱基替换分析 | 第48页 |
| ·28S rDNA遗传距离分析 | 第48-49页 |
| ·28S r DNA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49-50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0-52页 |
| ·ITS序列条形码片段的PCR扩增 | 第52-60页 |
| ·ITS基因PCR扩增 | 第53-54页 |
|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54页 |
| ·ITS rDNA产物测序 | 第54页 |
| ·分子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4-55页 |
| ·序列编辑及比对 | 第55页 |
| ·ITS rDNA序列组成成份分析 | 第55-56页 |
| ·ITS基因R值及碱基替换分析 | 第56页 |
| ·ITS基因遗传距离分析 | 第56-57页 |
| ·ITS基因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57-58页 |
| ·ITS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58-60页 |
| ·联合 16S rDNA、2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60-65页 |
| ·序列组成成分分析 | 第60-61页 |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61-62页 |
|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62-63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70页 |
| 1 结果 | 第65-66页 |
| ·序列组成分析 | 第65页 |
|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65页 |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65-66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6页 |
| 2 讨论 | 第66-68页 |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8页 |
|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 5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 附录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