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概念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危害 | 第13-14页 |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19-29页 |
·矿井热害产生机理 | 第19-20页 |
·相对热源 | 第20-23页 |
·围岩散热 | 第20-21页 |
·地下热水散热 | 第21-22页 |
·运输中煤与矸石的散热 | 第22页 |
·地表温度 | 第22-23页 |
·绝对热源 | 第23-26页 |
·机械设备散热 | 第23页 |
·空气压缩热 | 第23-24页 |
·爆破产热 | 第24-25页 |
·人体散热 | 第25页 |
·氧化散热 | 第25-26页 |
·其他热源 | 第26页 |
·矿井湿源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人体热平衡理论基础及评价指标 | 第29-43页 |
·人体与环境热平衡 | 第29-33页 |
·人体的基本生理代谢 | 第29-30页 |
·人体热平衡公式 | 第30-32页 |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 | 第32-33页 |
·人体体温调节和温度感受系统 | 第33-35页 |
·体温调节系统 | 第33-34页 |
·温度感受系统 | 第34-35页 |
·人体热舒适 | 第35-37页 |
·人体热感觉 | 第35-36页 |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人体的生物节律 | 第37-38页 |
·评价指标 | 第38-42页 |
·生理学指标 | 第38-39页 |
·环境指标 | 第39-41页 |
·心理学指标 | 第41页 |
·行为性指标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高温高湿环境人体机能研究实验方案 | 第43-49页 |
·实验目的和对象 | 第43页 |
·高温高湿环境实验室的建立 | 第43-45页 |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建立 | 第43-44页 |
·环境舱的结构及工位 | 第44-45页 |
·实验测试设备及项目 | 第45-46页 |
·仪器 | 第45-46页 |
·实验测量项目 | 第46页 |
·实验内容及流程 | 第46-49页 |
·环境变量的设定 | 第46页 |
·活动强度的设定 | 第46-47页 |
·实验安全 | 第47页 |
·实验流程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9-61页 |
·人体生理指标实测数据分析 | 第49-54页 |
·口腔温度 | 第49-50页 |
·平均皮肤温度 | 第50-52页 |
·血压 | 第52页 |
·心率 | 第52-54页 |
·人体心理指标实测数据分析 | 第54-56页 |
·人体行为指标实测数据分析 | 第56-59页 |
·臂力 | 第56-57页 |
·反应力 | 第57-59页 |
·记忆力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人体机能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 | 第61-67页 |
·人机机能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61-64页 |
·工效指标分析 | 第61-62页 |
·生产工效的计算 | 第62-64页 |
·安全对策 | 第64-66页 |
·通风降温 | 第64-65页 |
·控制湿热源 | 第65页 |
·制冷降温 | 第65页 |
·防护措施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及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74-75页 |
附录 B:测试软件界面 | 第75-76页 |
附录 C:心理问卷调查表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