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铜矿深部开采预控顶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预支护技术的综述 | 第9-11页 |
| ·顶板冒落原因 | 第11-13页 |
| ·顶板事故类型 | 第11-12页 |
| ·岩体破坏类型 | 第12页 |
| ·顶板冒落原因总结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矿区概况和深部围岩特性 | 第16-20页 |
| ·地质条件 | 第16-18页 |
| ·矿区地质 | 第16页 |
| ·矿床地质 | 第16-17页 |
| ·工程地质 | 第17-18页 |
| ·深部围岩的破坏机理 | 第18-20页 |
| ·围岩在深部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 | 第18页 |
| ·围岩在深部高渗透压力下的破坏 | 第18-19页 |
| ·围岩深部高温度梯度作用破坏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支护理论研究 | 第20-29页 |
| ·预支护控顶原则 | 第20-21页 |
| ·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 | 第20页 |
| ·合理支护原则 | 第20页 |
| ·控制变形原则 | 第20-21页 |
| ·预支护原理 | 第21-22页 |
| ·围岩的平衡稳定 | 第21-22页 |
| ·最小支护能量 | 第22页 |
| ·支护理论 | 第22-28页 |
| ·锚杆支护理论 | 第22-24页 |
| ·锚索支护理论 | 第24-26页 |
| ·小导管支护理论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支护设计与监测 | 第29-41页 |
| ·支护设计 | 第29-38页 |
| ·支护方案 | 第29-30页 |
| ·受力分析 | 第30-35页 |
| ·支护参数设计 | 第35-38页 |
| ·预支护结构的监测 | 第38-40页 |
| ·监测的内容和目的 | 第38-39页 |
| ·测站的布设和监测的方法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1-56页 |
| ·数值模拟基础 | 第41-44页 |
| ·选择数值模拟软件 | 第41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1-42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 ·模型的参数选取 | 第42-43页 |
| ·初始应力场的确定 | 第43-44页 |
| ·破坏准测 | 第44页 |
| ·设计方案的数值模拟 | 第44-47页 |
| ·支护参数变化对支护效果影响的分析 | 第47-54页 |
| ·不同注浆半径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 ·不同的排管间距对预支护效果的影响 | 第49-52页 |
| ·不同管径对预支护结构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