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铈吸附PO43-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常用的除磷方法 | 第13-15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3页 |
·生物法 | 第13-14页 |
·吸附法 | 第14-15页 |
·其他除磷方法 | 第15页 |
·吸附除磷法常用的吸附剂 | 第15-22页 |
·粘土吸附剂 | 第16-18页 |
·工业废渣 | 第18-19页 |
·活性炭 | 第19-20页 |
·金属氧化物 | 第20-21页 |
·金属氢氧化物 | 第21-22页 |
·其他吸附剂 | 第22页 |
·氢氧化铈的概述 | 第22-24页 |
·论文提出的意义 | 第24-2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6-36页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测试条件 | 第27-28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磷酸二氢钾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 第28页 |
·磷酸二氢钾待吸附液的配制 | 第28页 |
·钼酸铵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抗坏血酸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磷酸根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盐酸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吸附实验 | 第29-30页 |
·HCO 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溶液的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对影响 | 第29-30页 |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磷酸根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0-32页 |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31页 |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31页 |
·颗粒内扩散模型 | 第31页 |
·吸附活化能 | 第31-32页 |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32页 |
·Langmuir 吸附等温线 | 第32页 |
·Freundlich 吸附等温线 | 第32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32-33页 |
·解吸实验 | 第33页 |
·HCO 不同温度焙烧产物的吸附效果 | 第33-3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68页 |
·氢氧化铈的表征分析 | 第36-39页 |
·热重(T G )分析 | 第36-37页 |
·X -射线衍射( XRD)分析 | 第37页 |
·红外光谱(FT-IR )分析 | 第37-38页 |
·扫描电镜(SEM )分析 | 第38页 |
·HCO 的粒度分布 | 第38-39页 |
·HCO 对磷酸根的吸附实验 | 第39-57页 |
·磷酸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HCO 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0页 |
·溶液的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磷酸根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4-49页 |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50-54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54-56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56-57页 |
·解吸实验 | 第57-58页 |
·HCO 对磷酸根的吸附机理 | 第58-68页 |
·HCO 在不同温度下的焙烧产物表征 | 第59-64页 |
·HCO 吸附前后产物的表征 | 第64-66页 |
·吸附机理 | 第66-68页 |
4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