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从疡论治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一 狐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0页 |
文献综述二 白塞氏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前言 | 第27-28页 |
1 狐惑病的命名及沿革研究 | 第28-29页 |
2 狐惑病原文解读 | 第29-31页 |
·内治方证原文 | 第29-30页 |
·原文 | 第29页 |
·原文分析 | 第29-30页 |
·外治方证原文 | 第30-31页 |
·原文 | 第30页 |
·原文分析 | 第30页 |
·原文 | 第30页 |
·原文分析 | 第30-31页 |
3 狐惑病方药研究 | 第31-36页 |
·内服方药研究 | 第31-34页 |
·甘草泻心汤 | 第31-33页 |
·赤小豆当归散 | 第33-34页 |
·外用方药研究 | 第34-35页 |
·苦参汤 | 第34页 |
·雄黄外洗方 | 第34-35页 |
·甘草泻心汤证的类方鉴别 | 第35-36页 |
·《伤寒》与《金匮》甘草泻心汤关系 | 第35页 |
·甘草泻心汤与生姜、半夏泻心汤鉴别 | 第35-36页 |
4 狐惑病病因病机 | 第36-40页 |
·逻辑推理《金匮要略》狐惑病的病因病机 | 第36-37页 |
·狐惑病的初期病因病机 | 第36-37页 |
·狐惑病成疡期病因病机 | 第37页 |
·狐惑病恢复期病因病机 | 第37页 |
·后世医家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新观点 | 第37-39页 |
·肝胆湿热说 | 第37-38页 |
·瘀血说 | 第38-39页 |
·脾肾两虚说 | 第39页 |
·汇聚古今精粹以探讨狐惑病病因病机 | 第39-40页 |
5 狐惑病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40页 |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考) | 第40-41页 |
6 狐惑病从“疡”论治 | 第41-48页 |
·理论依据 | 第41-42页 |
·《金匮要略》经典描述 | 第41页 |
·痈、疖、疮、疡之辨 | 第41-42页 |
·治疗原则 | 第42页 |
·辨证论治 | 第42-48页 |
·内治法 | 第42-47页 |
·外治法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1.本病以狐惑病命名最为恰当 | 第48页 |
2. 对病因病机的总结分析 | 第48页 |
3. 提出“以疡论治狐惑病”的学术新观点 | 第48-49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