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偷语”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 概念缘起及界定 | 第8-10页 |
二、 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 选题价值与意义 | 第14页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偷语”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9页 |
第一节 先秦两汉:“偷语”现象萌芽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偷语”现象成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唐诗“偷语”现象分析 | 第19-34页 |
第一节 唐代“偷语”的盛行 | 第19-23页 |
第二节 唐诗“偷语”的形式 | 第23-27页 |
第三节 唐诗“偷语”的目的 | 第27-30页 |
第四节 唐诗“偷语”的效果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唐“偷语”盛行原因及唐人的态度 | 第34-41页 |
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继承”规律 | 第34-36页 |
第二节 诗歌词汇的发展与意象的固定化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唐人对“偷语”的态度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唐后的“偷语” | 第41-54页 |
第一节 “集句诗”的繁盛 | 第41-47页 |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 | 第47-50页 |
第三节 《牡丹亭》、《红楼梦》诗文中的“偷语” | 第50-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