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集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 第15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17-33页 |
·美国LEED标准 | 第17-20页 |
·LEED标准的发展 | 第17-19页 |
·LEED评价体系 | 第19-20页 |
·LEED认证流程 | 第20页 |
·英国BREEAM标准 | 第20-23页 |
·BREEAM标准的发展 | 第20-21页 |
·BREEAM评价体系 | 第21-22页 |
·BEEAM认证流程 | 第22-23页 |
·澳大利亚GSC | 第23-27页 |
·澳大利亚Green Star的发展 | 第23-24页 |
·澳大利亚Green Star评价体系 | 第24-26页 |
·澳大利亚Green Star认证流程 | 第26-27页 |
·日本 CASBEE | 第27-31页 |
·日本CASBEE的发展 | 第27-28页 |
·日本CASBEE评价体系 | 第28-30页 |
·日本CASBEE认证流程 | 第30-31页 |
·国外评价体系的共同点和局限性 | 第31-32页 |
·国外评价体系的共同点 | 第31页 |
·局限性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33-42页 |
·我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方法 | 第33-35页 |
·评估体系的发展 | 第33页 |
·评估体系 | 第33-35页 |
·评估流程 | 第35页 |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 第35-38页 |
·绿色奥运评估体系的发展 | 第35页 |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 第35-37页 |
·绿色奥运建筑的认证 | 第37-38页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第38-41页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 | 第38页 |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 | 第38-40页 |
·绿色标识认证 | 第40-41页 |
·绿色建筑发展的不足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66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7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7页 |
·确定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47-53页 |
·评价指标标准确定的原则 | 第47页 |
·制定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47-53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3-65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3-55页 |
·各层次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 | 第55-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基于模糊集的评价方法 | 第66-79页 |
·模糊数学理论 | 第66-67页 |
·模糊数学简介 | 第66页 |
·模糊集评价理论 | 第66-67页 |
·建立绿色建筑模糊集评价模型 | 第67-75页 |
·建立评价因素集合 | 第68-69页 |
·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 | 第69-70页 |
·评价等级 | 第70页 |
·模糊评判矩阵 | 第70-71页 |
·建立绿色建筑一级模糊集评价模型 | 第71-73页 |
·建立绿色建筑二级模糊集评价模型 | 第73-74页 |
·建立绿色建筑三级模糊集评价模型 | 第74-75页 |
·绿色建筑星级认证计算软件的开发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应用模糊集评价的工程实证分析 | 第79-93页 |
·工程概况 | 第79-81页 |
·山东书城的绿色星级认证 | 第81-92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81-88页 |
·绿色建筑星级认证计算软件评估过程 | 第88-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附录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第97-110页 |
附录2:程序代码 | 第110-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36页 |